看泉州:文化與生活相融合
多元、融合、燦爛……每一次采風,泉州的城市和文化總能給大家留下豐富而又獨特的印象。
“在泉州,不是市民生活在文化中,而是文化生活在市民中。”著名評論家、《光明日報》文化周末副主編饒翔說,在泉州老城區,隨便拐個彎就撞到一處名勝古跡,文化與廣大市民的生活是如此接近。多元文化的融合給泉州城市一種很深厚的底蘊,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民又在不斷創造新的時代文化。例如,惠安石雕的氣質與我國當前倡導的工匠精神十分契合,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高超的雕刻藝術上,而且是對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和文化傳承的一種信念。
在著名散文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周曉楓眼里,泉州文化就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人民的生活當中,仿佛這里的人民擁有著出世和入世的態度,二者有機地交融在一起。“泉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像一個人的童年
一樣,充滿了童趣。”周曉楓說,此次來泉走進李贄故居,對這座城市的景仰油然而生。
“如果有來世,我愿意生活在這里。”肖克凡說,泉州是一座令人十分親切的城市,自己一走到這里,就能喚醒小時候的城市記憶,這應該也是許多人的文化鄉愁。
“假如有一天我能看破紅塵,期盼能有緣到泉州開元寺做和尚,到時候就可以有機會探尋弘一法師出家的原因。”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十月說,此次采風,最想知道的是自己頂禮膜拜的弘一大師為什么選擇泉州修道弘法,而且是清修律宗。“這座城市一定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著一代高僧前來,最后在這里圓寂。”
寫泉州:用好海絲文化的寶庫
在“中國文學名家看泉州”座談會上,多位文壇大家指出,泉州是一座文學創作的富礦,泉州作家十分有福氣。特別是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后,在海絲文學創作中泉州大有可為,將迎來閃耀的“泉州時光”。
劉慶邦認為,對于泉州作家來說,每天走在這座城市是非常幸運的,因為泉州經得起不斷闡釋和解讀,這里對于作家來說是創作的“寶庫”。
“豐厚的泉州文化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資源。”邵麗說,真正創作優秀作品還得依靠本土作家,泉州廣大文學工作者要熱愛這一片土地和這里傳承千年的文脈,好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
“海絲文化是泉州文學創作的寶庫,泉州本土作家要運用好這些寶庫,將這里的獨特文化、歷史故事和時代精神寫出來。”王十月說,自己到湘西首先想到的是沈從文的《邊城》,到泉州想到的是陸昭環的《雙鐲》。當年讀《雙鐲》這部作品自己才16歲,從此記住了泉州,知道了惠安女。
福建省作協主席、著名小說家楊少衡說:“采風期間我與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東西有一場對話,他說,泉州的很多東西本地人也許司空見慣,但對于外來者來說非常有啟發。全國像泉州這樣的城市沒有幾個,它可以為我們的創作提供新的題材和文化資源。”
著名小說家、《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付秀瑩說,泉州本土文學工作者要運用好本土文化資源,特別是多元厚重的海絲文化。“他們對這些文化了然于心,滲透在血液里,創作出來的作品將更具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