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旱輪作栽培模式促土壤改良
大棚種完瓜果種水稻,水旱輪作,對改良土壤有幫助。(陳起拓 許雅玲 攝)
泉州網6月10日訊 (記者許雅玲)昨日,記者來到晉江內坑一農業基地,農機服務隊的兩名工人正駕駛著插秧機在蔬菜大棚里插秧。工人告訴記者,他們一天可插秧30畝,再過十幾天便可完成250畝蔬菜大棚的插秧作業。“我們5月中旬開始插秧,到8月中旬便可收割水稻。”
據基地負責人郭桂峰介紹,250畝果蔬大棚平時種植辣椒、西紅柿、茄子、黃瓜等,每年5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大棚的夏季休耕期。經過五六年的種植,大棚地力退化,影響蔬菜產量與品質。
以往,每到夏季休耕期,都會將大棚里的土地泡水,殺死地下蟲害。去年,在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的指導下,基地開始嘗試“蔬菜-水稻-蔬菜”水旱輪作栽培模式,通過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生物措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通過水旱輪作,能夠增加土壤肥力,這樣下一季的蔬菜產量和質量都能有所提升,也能彌補這幾個月里沒有種植蔬菜的經濟損失。另外水稻種植還能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環保又健康。”郭桂峰說,大棚外的800畝辣椒即將收成,等采摘后,800畝田地也將種植水稻,這樣休耕期間土地不閑置不拋荒,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為糧食生產安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