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造夢
85歲的制陶老師傅吳丁山,至今仍記得晉江磁灶嶺畔村蜘蛛山窯址工人勞作的景象:有人挑著陶土來到作坊,有人用水碓粉土,淘洗沉淀,再用腳踩踏煉泥;作坊內,有人正在拉坯,有人把成型的坯上架晾坯,有人負責給器物上釉;待釉晾干,有人裝坯入窯……大家各忙各的,一刻都停不下來。
吳老說,對嶺畔人而言,陶瓷就是生命。這座蜘蛛山窯址,延續(xù)了800多年,塌了修,修了塌,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正式熄火,成為磁灶人永遠的記憶。
磁灶窯最早的窯址可追溯到南朝晚期,距今1500多年。宋元時期,磁灶瓷器遠銷日本東南亞一帶;明清時不少陶瓷工人往海外謀生,將磁灶制瓷工藝帶往菲律賓等國。直到1978年,磁灶再次燃起熊熊窯火。但此時,已幾乎無人再燒造曾讓磁灶人引以為豪的瓷器了。
今年5月底,嶺畔村一老宅重建時,意外發(fā)現(xiàn)另一處窯址堆積層,出土大量宋元陶瓷,還有與“南海一號”沉船上的瓷器相吻合的青釉瓷,成為泉州“海絲”文化的又一見證。
磁灶窯的興衰,可以用嶺畔村65歲的老陶瓷工匠吳松森的話來概括:“以前家家戶戶都用我們自己燒造的糕缽蒸糕,用陶油缸裝油,海邊的漁民到我們這買陶瓷的網墜,鹽場到我們這里買粗陶板曬鹽,婚喪喜慶更是離不開我們磁灶的陶瓷。如今,這些東西都讓玻璃、鋼鐵取代了,傳統(tǒng)沒了,工業(yè)化生產瓷磚、琉璃這些建筑材料代表不了磁灶窯曾經的輝煌。”
史料記載,磁灶為古地名,古時用以燒制陶瓷之灶,亦稱“瓷灶”。因“瓷”與“磁”閩南語諧音,故稱“磁灶”。
千百年來磁灶人“討生計”的本領能否一直傳下去?如何重新打響磁灶窯址這個品牌?當?shù)卣苍谵D型、借鑒、文創(chuàng)等方面做了規(guī)劃。但不少人都認為,不論怎樣做,在磁灶窯未來出路的關鍵詞中,最核心的仍是“傳承”二字。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chuàng)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chuàng)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