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討會開幕
兩岸“智庫”泉州交流合作
昨日,海峽兩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討會開幕,來自大陸及臺灣的250余名專家學者匯聚泉州,圍繞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技術、機器換工、工業4.0等議題開展為期兩天的研討交流活動。
泉州是“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國家級樣板城市,也是中國科協19個創新驅動示范市的建設城市之一。2013年,泉州在福建率先啟動“數控一代”示范工程,由此拉開制造業“機器換工”序幕。
開幕式上,海峽兩岸科技社團及有關專家與泉州企業簽訂了《工廠物聯網終端及自動化系統》、《針織圓緯機智能卷取落布裝置》、《紡織瑕疵智能檢測與行業MES系統項目》等8個項目合作和平臺共建協議,涉及電子、機械制造、物聯網、生態農業、科技、人才等多個領域,通過兩岸科技社團的智力和科技優勢,助力泉州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作為第八屆海峽論壇·2016海峽科技專家論壇分會場之一,在泉州召開的智能制造研討會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兩岸的多位知名專家圍繞“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主題開展了4場主旨報告會。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主講的《平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邁向可編程的工業》,從世界工業發展動態、智能產業與智慧社會等方面大膽預測未來智能社會的發展趨勢。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國際制造工程學會(SME)臺灣分會理事長楊宏智主講《美國的制造政策——兩岸生產力4.0的政策動力——3D打印技術于自動化產業與半導體產業之最新應用》,詳解最新智能技術與應用。
本次研討會旨在加強海峽兩岸智能制造領域的學界和業界交流,充分挖掘海峽兩岸科技社團的資源,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兩岸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還舉行了兩場分論壇,并對泉州典型企業進行實地考察。
專家學者聚泉探討 讓兩岸智能制造優勢互補
核心提示
作為海峽兩岸智能制造(泉州)研討會主要活動之一,裝備智能制造暨兩化融合論壇和產業合作論壇昨日在我市同時舉辦。
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圍繞相關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兩岸制造業特點等,從不同角度深刻剖析目前“兩化融合”現狀、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實現產業優勢互補等,碰出真知灼見。 □本報記者吳宗寶 吳麗嬌
衛星導航產品模擬測試 發展空間廣闊
北斗開放實驗室天衡團隊博士明德祥結合目前衛星導航先進技術,介紹了衛星導航終端測試計量技術及應用。
目前,衛星導航信號模擬技術的發展已朝著單通道向多通道、模擬合成向數字合成、中頻數字合成向基帶數字合成、單系統仿真向多系統混合仿真等方向發展。在講解最后,明德祥表示,“衛星導航產品模擬測試的優勢在于它的控制力、可靠性、靈活性及低成本等,將在未來有非常好的拓展空間。”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制造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制造,” 來自華僑大學機電及自動化學院的講師顧永華圍繞《海西產業數字化制造技術實踐與思考》主題提出觀點。
在顧永華看來,機器換人是以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成為新的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之源。尤其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全面推動實施“機器換人”,并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和先進自動化設備的推廣應用和示范帶動,將進一步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貢獻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讓智能機器人更加“耳聰目明”
北京大學教授劉宏和臺灣中興大學教授蔡清池在論壇上一起探討智能機器人的功能需求、未來發展趨勢。
劉宏教授說,開放的含義是向需求開放、向應用開放,應當為產品創新而服務。現今,他的重點放在服務機器人的智能化、產業化的重大需求,以“智能交互技術”為中心,主攻視覺交互、聽覺交互、運動交互、文字交互四個方向的研究與開發。他認為,今后服務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方向,要有視覺、味覺、聽覺,能進行復雜作業、人機協作、傳感識別,實現智能決策。“我們的使命始終如一,是要讓機器人更加‘耳聰目明’。”
蔡清池教授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不過他談論的焦點則是放在智能機器人的物件識別功能。他認為,要實現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就得對機器人進行“手眼力”整合,即機器人的雙手協調控制力要好,眼力要佳,力量也要跟上,“第一代第二代機器人大部分局限于抓跟取,需要的部位是手和眼,但如果生產更為精細繁瑣的產品,‘力’的加入就顯得尤為重要。”他認為,“手眼力”的整合,是第三代機器人實現智能化的重要因素。
智能制造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智能制造怎樣促進企業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在這方面,佰源機械有限公司有著很好的實戰經驗。公司總裁助理張博說,公司積極創新,協助針織行業內的織造企業進行裝備智能化升級,并整合針織布加工這一產業鏈,有效地提升織造企業針織布的品質、降低成本,同時運用“互聯網+”思維,搭建“針織布網上交易平臺”,致力于打造“互聯網+智能制造+物聯網+金融”的針織行業綜合交易平臺。
臺灣淡江大學江正雄教授從IC設計產業歷史背景、IC設計與制造流程、 IC設計產業特性、IC產品應用領域、臺灣IC設計產業的現狀與挑戰等方面,闡述了《臺灣IC產業發展》,給予參會人員很大啟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