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泉州晚報訊 昨日,“中國文學名家看泉州”文學筆會采風活動圓滿結束。獨具特色的泉州文化讓蒞泉文學名家贊嘆不已,過后他們將通過筆墨展示宣傳泉州人文精神,進一步提升泉州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此次活動由泉州市委宣傳部、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和泉州市文聯共同舉辦。當日采風團一行深入清凈寺、天后宮(德濟門遺址)、李贄故居、開元寺、晉江安踏集團和五店市等名勝古跡及有關企業采風,晚上還舉行座談會。
“一帶一路”建設泉州大有可為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國家重要戰略,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擁有了新的歷史機遇,大有可為。
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慶邦說:“當下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對于泉州來說是一個機遇,泉州應充分利用歷史優勢。一是港口,臨海、開放、貿易;二是文化,既然有這么深厚而獨特的文化資源,應該充分開發。比如可發展旅游業,促進文化和經濟的雙重發展。只有來了泉州,才能讓外人更好地了解泉州。”
“現在泉州的知名度也在提高,特別是‘一帶一路’提出來之后,很多人都來了。”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東西說,“在這之前,我知道安溪,因為安溪的茶葉非常有名。后來我才知道,原來安溪是泉州底下的一個縣。但泉州如何借這個歷史機遇走出去,泉州的歷史文化如何煥發出新的東西,老樹上怎么發新芽,這是本地的文藝創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畢竟外來人看泉州往往是走馬觀花式的、可能不那么深入,這就需要本地的作家們、文藝家們寫出關于泉州的好作品。”
“泉州人變成一艘艘船駛向各地”
“船不來,但泉州人變成一艘艘船,自己走出去了。”著名散文家、《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主編董宏君來到泉州,深深地被這里的人們打動。歷史上,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化,都阻擋不了愛拼敢贏的泉州人走向世界,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勇敢闖出了一條道路,這就是泉州人的精神,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核。
董宏君說,歷史上泉州商賈云集,“漲海聲中萬國商”,就是國際大都市。現在不一定要說重振當年的輝煌,但泉州有許多自己的文化物質,可以將這些寶貴的資源進行整合,讓全世界更多人們將目光凝聚在這里。
在泉州,多元文化和諧共融的景象讓著名評論家、《光明日報》文化周末副主編饒翔贊嘆不已。他說,到山東孔廟有一種朝圣的感覺,而到這里,感覺所有本土宗教和外來教派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本土民俗和外來文化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老百姓幸福感很強,人民能安居樂業,思想上和信仰上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些構成本土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也成為構建市民性格和城市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絲文化是文學創作的寶庫
“海絲文化是泉州文學創作的寶庫,泉州本土作家要運用好這些寶庫,將這里的獨特文化、歷史故事和時代精神寫出來,這樣的作品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最泉州的優秀作品。”著名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十月說,自己到湘西首先想到的是沈從文的《邊城》,到泉州想到的是陸昭環的《雙鐲》。許多優秀文化作品都是運用好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創作的,其他地方的作家前來交流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樣的作品,就像自己想到陸昭環的《雙鐲》一樣。
王十月說,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各種文化、文明和宗教在這里共融共生,為當今世界文明沖突提供寶貴的經驗。我們古代泉州人有智慧處理好這種沖突,這就是泉州人貢獻給世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這甚至比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所提供的價值還要高。
著名小說家、《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付秀瑩說,到泉州來,感到這里的文化極具鮮明的地方色彩。她不僅為多元厚重的海絲文化感染,還被這里獨特的民俗文化打動。一走進這里就被這種新鮮的文化感染,激發創作熱情。對于泉州本土作家,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就是取之不盡的文學創作源泉。他們對這些文化了然于心,滲透在血液里,創作出來的作品將更具深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記者 陳智勇 曾于里/文 張九強/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