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名16歲少女因迷信“過年不吃藥”,而沒有及時注射胰島素,且放松飲食控制,結果因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2天2夜,生命垂危。經泉州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全力搶救,患者終于蘇醒,轉危為安。
□本報記者 張沼婢 實習生 李閩麗
少女酮癥酸中毒昏迷
這名只有16歲的少女,患1型糖尿病已經2年。節后出現了昏迷不醒癥狀。家人急將其送入泉州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醫生迅速接診。通過檢查確診患者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
由于病情重,患者的許多檢驗指標都超過極限值,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醫護人員果斷采取了補液、持續補充胰島素降糖、糾酸、補鉀、吸氧等搶救措施。經過10多個小時的全力搶救,患者終于蘇醒過來,意識轉清,轉危為安,目前正在恢復之中。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一種,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胰島素明顯不足,生糖激素不適當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脫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等病理改變的癥候群,是內科常見急癥之一。
而該名患者還不是今年節后第一例酮癥酸中毒。“平時整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也不過數例,今年春節剛剛過,醫院就收治了三例。”泉州市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醫生張翼博士說,其中還有一名38歲女患者,也是嚴重昏迷數小時后才搶救過來。
“在泉州,有不少患者迷信‘正月若看病吃藥,今年生病藥不離’的說法。”張翼醫生說,上述兩名患者都因春節不愿意及時注射胰島素,加上節假日期間由于飲食不節制,生活不規律,導致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
呼吸有爛蘋果味的人應警惕
張翼說,2型糖友在一定誘因下會發生酮癥酸中毒,1型糖友屬于胰島素依賴型,發生幾率更大,胰島素治療中斷或不恰當減量、飲食不當、過度勞累、飲酒等各種應激狀態都有可能誘發酮癥酸中毒。
1型糖尿病在兒童青少年人群中最為常見,此類患者經常出現酮癥酸中毒,由于病情進展迅速,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酮癥酸中毒或者昏迷才到醫院救治,大大增加了死亡風險。
如何預防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張翼建議,首先要判斷自己是否屬于糖尿病高發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肥胖癥等屬于高發人群,一定要到醫院檢查。尤其注意檢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尿常規,一旦發現血糖或尿糖升高,應及時至內分泌科門診就診治療。
對于已確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嚴格控制、監測血糖,不可擅自減、停藥物,尤其是應用胰島素的患者,切不可迷信偏方而擅自停藥,即便是在感冒或進食差的情況下,也不可隨意停用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要預防感染,避免過度勞累,在各種應激狀態,如創傷、手術、妊娠及分娩等,要特別關注血糖情況。
“雖然大多數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經過正確的治療可以恢復過來,但其機體會受到一些不可逆的損傷,包括胰島功能、神經功能。”張翼建議,對于原因不明的惡心、嘔吐、失水、腹痛、休克、昏迷,尤其是呼吸有爛蘋果味、血壓低、尿量多者,無論之前有無糖尿病史,均應考慮該病的可能,并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早期發現、診斷是決定其治療成敗的關鍵,在酮癥階段就及時治療可避免酮癥酸中毒或者昏迷。
節后要加強血糖監測
張翼說:“飲食、運動、教育、服藥、監測同為治療糖尿病的‘五駕馬車’。”春節后,糖尿病患者應當盡快恢復正常飲食,加強血糖監測,并做好以下幾點:
堅持治療。臨床發現,利用生活方式干預,對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有一定幫助,長期的合理飲食和體育鍛煉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但是仍不可放松藥物治療和其他治療,藥物治療不可間斷,長期堅持治療才能更好地預防糖尿病急性、慢性并發癥。
適當運動。運動對降低血糖、血脂,有效控制體重、改善心肺功能、預防糖尿病合并癥有很好作用,應長期堅持鍛煉。運動方式應采取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不要做短時間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如賽跑、舉重等。
調整體重。肥胖與動脈硬化的發生、進展有密切關系,肥胖型糖尿病對胰島素不敏感。因此調整體重,使之接近標準體重,對良好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血管病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糖尿病的重要預防、治療措施。
控制飲食。患者一定要在專業營養專家指導下,根據自身個體的體重及飲食口味,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結構。一般是以清淡、營養均衡為主,多以高纖維素為主(蔬菜類、粗糧等),不吃辛辣油膩、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吃一些蔗糖、果糖高的水果。
指標監測。糖尿病病人一定要按要求做好各種指標的監測,只有監測,才知道自己現在的治療方案是否正確,是否適合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否已出現糖尿病的早期并發癥。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