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山疊巒間,悠悠綠茶園,阿哥阿娘分站在茶山的兩頭,你來我往對唱山歌……”自2012年安溪縣文化館與虎邱雙格村聯合主辦原生態茶歌比賽以來,這樣的美麗畫卷時常在茶鄉出現,令人回味無窮。
據安溪縣文化館館長林子釗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茶鄉人參與到茶歌比賽中。每逢鄉村佛生日或傳統節日,來場茶歌對唱大賽,旋律里浸潤著濃濃的鄉土氣息。西坪詹東元、龍門仙地許榮宗、虎邱雙格高添丁、大坪高元正……茶鄉涌現出了一批褒歌好手,全縣褒歌的隊伍有十幾支。
世代流傳播兩岸
“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林子釗介紹,安溪茶歌始于明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曾經在安溪各地,尤其是烏龍茶、鐵觀音的重要生產地廣泛流傳。在過去貧困乏味的生活里,唱茶歌成了茶鄉群眾消除疲勞、抒發情懷、調節生活的主要形式。
安溪茶歌有長有短,短的只有四句,長的上千句。體式大多為七言四句一節,層層轉進,具有樸實、抒情、悠揚的山野風味和輕快、明朗的敘事風格。而在浩如煙海的茶歌中,情歌占大部分。
茶歌隨著安溪烏龍茶的傳播和安溪人的旅外開拓,遠播海內外,遍及臺灣省和東南亞諸國等重要僑居地。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訪閩音樂家一行6人曾專門深入安溪茶鄉采集茶歌,他們深有感觸地說:“在安溪聽到的茶歌和臺灣的詞曲完全一樣。”特別是臺灣的福佬系民歌及臺灣歌仔戲中,相當一部分與安溪茶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古老音符盼傳承
盡管淵源深遠,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安溪茶歌也經歷興衰,一度從茶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漸漸走向了沉寂。
業內人士認為,針對安溪茶歌傳唱人少、新鮮血液不足的狀況,文化部門可以牽線搭橋,把茶歌傳唱的種子撒播到校園中,培養新生力量。具體而言,可以將安溪茶歌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讓學生學唱茶歌;在學校的家長開放日或者文藝匯報演出中,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創作、表演安溪茶歌。此外,學校還可以把安溪茶歌列為研究課題,挖掘安溪茶歌的歷史底蘊,豐富其時代價值等。
安溪與臺灣枝相連、根相通,在茶歌傳承與保護的道路上,聯手合作不失為一條捷徑。首先,在劇本、唱腔、歌詞、曲調等基本元素方面,雙方可以互通有無,豐富茶歌的多元性。其次,以茶歌為紐帶,可以聯合舉辦茶歌文化節、茶歌賽、茶歌研討會等,以觀摩、展覽、比賽等形式,加強兩岸茶歌的藝術交流。
為了弘揚茶鄉傳統文化,安溪縣曾舉辦“鐵觀音杯”全國征歌大獎賽,共征集1025首歌詞、2054首歌曲,從各個角度贊美美麗的茶鄉和勤勞的茶鄉人。林子釗認為:“鄉村音樂是一座極其豐富的寶庫,可以激發游客的鄉土情懷。”他建議每年舉辦茶文化旅游節,用茶歌拓展旅游文化空間,讓茶歌成為茶文化旅游的一個品牌。
□記者 羅劍生 通訊員 洪金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