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已由過去的“帝王病”變成尋常百姓都可能罹患的常見病、多發病。寒秋一到,氣溫下降,是痛風發作的高峰時期,專家提醒痛風病人:進入深秋時節一定要節制飲食,特別要少吃葷腥,同時做好下肢保暖工作。
大多數痛風患者最早出現的癥狀,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大多發生于下肢小關節,特別是第一趾跖關節。而且,常在夜間突然發病,患處關節局部紅腫、劇烈疼痛,對溫度、觸摸、震動極為敏感。痛風發病急驟,消退也快,一般可在一周左右緩解。
泉州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張翼副主任醫師說,夏季進入秋季,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溫度下降,關節炎好發于天氣變化無常的季節,寒氣很容易引發各種關節炎,而痛風也是一種關節炎,所以,秋季要格外小心,保護好關節,尤其是做好下肢的保暖,遠離痛風。
入秋以后,人體進食中樞受到低溫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飯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體內就會產生過多的血尿酸,容易令痛風病人加重病情。尤其是這個季節火鍋開始流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火鍋嘌呤含量高,常吃會容易導致痛風。張翼認為,一方面涮火鍋的食材,如牛羊、海鮮、動物內臟等嘌呤含量很高;另一方面,很多人吃火鍋都喜歡喝點湯,但火鍋湯內每100毫升就含160毫克—400毫克嘌呤(比海鮮等肉類的嘌呤含量都高很多)。所以,最好不要連續幾天都吃火鍋,患有高尿酸血癥、痛風的人更要少吃或不吃。其次,吃的時候最好別喝長時間熬煮后的火鍋湯,也別吃太多動物內臟。另外,每次吃火鍋時間不宜超過兩小時,以免增大痛風危險。
適當運動對緩解痛風癥狀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游泳、騎自行車、慢速短程小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快步走、乒乓球等,都是合適的運動。痛風發作時,盡量不要運動,或者在疼痛間歇期運動。運動過度后流汗增多,會使尿量減少,尿酸堆積,容易引起急性痛風。所以,運動后補水十分必要。
痛風患者在做好日常防范及治療的同時,還應定期檢查腎臟,防止走向腎衰竭,若尿常規檢查蛋白尿出現持續性,發生浮腫及低蛋白血癥,部分患者可有血壓高、腰酸、乏力、頭昏、頭痛等癥狀,就要及時就醫,這是防治的關鍵。 □本報記者 張沼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