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打造特色石結構房改造模式
石頭上的磨痕還在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流逝,但歷經滄桑的石頭房已經無法繼續承受時代的重量,它們將在幾年間被陸續拆除和改造,宣告著安溪石頭房終結時代的到來。
分布零散 改造難度大
安溪縣的石頭房大多建于上世紀90年代前后,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鳳城鎮、城廂鎮、官橋鎮、湖頭鎮、蓬萊鎮和金谷鎮等外安溪地區。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抗震能力差,這些石頭房嚴重影響了居民的人身安全,所以改造石頭房已經成為城鎮規劃建設的重中之重。
與晉江、石獅沿海等地石頭房成片分別不同,安溪縣的石頭房分布零散,但總面積卻高達1800多萬平方米,涉及十幾萬人口。同時又面臨著需要進行成片改造、征地和拆遷以及投入資金巨大的現狀,給石頭房改造建設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政府重視 打造示范區
雖然改造石頭房困難重重,但安溪縣高度重視石頭房的改造建設,將其作為重點項目努力推進。特別是近期隨著泉州啟動十大石結構改造示范片區,安溪縣城廂鎮澇港石結構房屋改造項目就位列其中,縣里更是重點推進該工程進度,力爭將其打造成城市規劃建設的名片。
城廂鎮澇港村石結構改造點位于安溪縣城區東二環和西二環交接處,石頭房建筑在這個片區內分布廣泛,119幢民房中就有85幢石頭房。這些石頭房一層均用條石砌成,二三層采用磚混結構的建設特點使得安全穩定性差成為這些石頭房的共性。
據安溪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林木樹介紹,安溪縣將先期投入3.26億元完成澇港片區197畝石結構改造,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安溪特色改造示范區,為全縣石結構改造提供示范。
逐步推進 突出茶元素
“文化展示,文化傳承”是安溪石結構房屋改造的特色,將茶元素和城市文化融入石結構改造當中,在城廂鎮澇港區建設世界茶藝館、中國鐵觀音茶藝館、城市規劃建設展示館和特色商業街四大公共場館,是打造具有安溪特色的石結構改造模式的第一步。
將城市的特色元素和文明成果與石頭房改造融合起來,這是對石頭房原先所承載的文化的一種繼承,也是對城市發展建設文明的一種創新。正如四大場館的水晶狀建筑設計寓意所示,這是安溪城市建設文明的結晶。
“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完成總目標的10%,而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今年目標的58%,預計所有項目改造工作將于2018年前全部完成。”林木樹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