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做國際品牌不死心!
2006年2月28日,在經過清華大學為利郎量身定制的高級經理培訓班的學習之后,利郎總裁王良星率公司70多名中高層管理人員登上長城,喊出了這樣的口號。
有一則寓言說,兩人面對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個人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水。”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水沒喝。”人生四十,恰似那喝掉的半杯水。王良星說:“經過這么多年的磨練,我從一個生意人變成了一個商人。我喝掉的那半杯水,沒有后悔、也沒留什么遺憾﹔剩下的半杯,我要讓利郎成為國際品牌,讓利郎人都富起來。”
像許多人到中年的企業家一樣,外表冷峻,內心熾熱,最大的優點就是敢想敢學敢做,40出頭,1962年出生于晉江農村的利郎男裝總裁王良星正處在智力、能力、競爭力的鼎盛時期。站在人生的中場上,往回看,商海搏擊戰果輝煌;往前看,事業已打下堅實的基礎,正躊躇滿志、希望滿懷。
起步,從幾臺縫紉機開始
王良星很坦白的說他沒文化,書也很少看,再學習的能力主要就來自口頭上的傳播。
他說,他是初中畢業后到漳州龍海學徒,兩年,學電、氣焊、拖拉機維修,回晉江跟別人合開了一家拖拉機修理店,后來與人合辦罐頭廠,來二哥王東生開辦的服裝廠之前,開了一年多賣水泥等建材的商店。
進入服裝行業的原因,完全是因為自己的二哥在跟著別人學裁縫的時候,感覺到了這個市場“有利可圖”。早在1985年,青陽鎮的王氏三兄弟就開始“密謀”辦一個服裝廠。這個服裝廠的初始規模,和當時晉江農村悄悄出現的眾多家庭手工作坊沒有什么兩樣。
他回憶說:“當時的家當,就是幾臺縫紉機。”作為一個服裝加工商和批發商,敢闖敢拼的王氏兄弟在1987年以后的幾年間交了讓同行們艷羨的好運氣,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利郎成了福建市場上的強勢品牌,這一地位最有力的證明就是,1990年的利郎獲得了一個當時還很稀罕的榮譽:“農業部部優產品”。
王氏兄弟的服裝廠一開始就立志做有錢人的服裝——西裝。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利郎一直是福建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西裝品牌。自1993年一直到1996年,是利郎的輝煌時期,利郎的產品供不應求。從1993年起,王氏兄弟發現他們再也用不著把服裝送到石獅的批發市場上去了,因為來自福建省內的服裝批發商已經紛紛跑到廠里來了,他們坐在工廠的辦公室里通宵等貨,往往是這種情形:剛從車間里下線的西裝還沒來得及包裝就被急不可耐的代理商裝上了貨車。
然而,也許正是因為一開始就創出了神話般的奇跡來得太突然了,王氏兄弟對未來不著邊際的想象,不斷做加法。服裝之外,他們又干了很多行當,開文具廠,開機械廠,還搞外貿。就這樣,剛剛到手的熱錢在1996年分流出去了。
王良星說,從創業的時間來看,我們還是比較早的。1987年賺了18萬,第二年就是88萬,我都一時呆了,畢竟,在做服裝前,工資也就一天0.8元或者是1元,一年也就幾百元。怎么會賺那么多呢,全家人都幾乎睡不著。在那個時候,沒有人會注意到什么品牌等名詞,明星更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形象,根本不會把他們與自己的企業聯系起來。
有了資金的王良星首先想到的是擴大再生產,89年引進設備和資金,成立了利郎公司,注冊了利郎商標,在福建電視臺用30秒500元的價格做廣告。那個時候,產品真的好銷,特別在90年到95年這個時間段,每天都有很多輛車排隊等著拉衣服。遺憾的是,貨是越賣越多,利潤卻越來越下降了。隨著香港等外來款式的進入,市場漸漸萎縮。97年在福建做了一個市場調研,知名度有了,但美譽度跟信譽度卻非常低。到這時才發現,賣了10年的服裝,還不知道是把服裝賣給了誰,不知道銷售網絡在哪里。還有一個就是產品單一,主要是做西服,市場以福建為主,一年真正賺錢的季節就是三個月,九個月是不賺錢的。再就是,福建省的市場太小了。通過市場調查以后準備轉軌,從96到2000年,進入了摸索狀態。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