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晶與他的奇石版《千里江山圖》(部分)
?精心的挑選令這件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獨特韻味
■融媒體記者 邱豐 實習生 舒倩 文/圖
很多人可能在網絡上看過北宋名家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千里江山圖》,該作品采用青綠山水技法,表現了千里江山的壯麗景象。可你見過三維實景版的《千里江山圖》嗎?在南安市豐州鎮桃源村,奇石收藏家傅金晶用了200多方奇石,打造出62米長的“千里江山”。
收藏奇石超萬方
傳播自然與文化的和諧之美
巨型壽桃枝頭掛,獻瑞麒麟踏云來……步入傅金晶的奇石園,各類奇石琳瑯滿目,看得人目不暇接,可謂是一石一景皆成詩畫,方寸之地閱遍奇秀。
傅金晶對石頭的喜愛起源于孩童時期。1961年,他出生于一個華僑家庭,家中包括他共有9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六。因為家庭條件較為寬裕,家里給傅金晶的哥哥姐姐們買了許多課外讀物,其中一些書中就介紹了中國山水畫。當時尚且年幼的傅金晶對此很感興趣,山水畫中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園林奇石,成為他最初的藝術啟蒙。
1982年從泉州師范專科學校(今泉州師范學院)畢業后,傅金晶在南安多個中學擔任物理教師。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傅金晶選擇下海經商,這為他接續了和奇石的緣分。
2005年,傅金晶所在的家族投資建設森林山莊,山上就有不少造型各異的石頭,傅金晶將其放置到山莊顯眼處作為景觀。再后來,他也會引進一些奇石供游客欣賞。在日復一日的與石“對話”中,他逐漸形成了收藏奇石的愛好。
“中國有四大名石,一開始我也追了幾年,后來發現這類石材我們從老祖宗到現在已經玩了上千年,精品大多在藏家手中,市面上流通的天然精品石數量很少。”于是,傅金晶將視角轉向當時尚不流行的山形石。“山形石是形態像山一樣的石頭,被稱為‘自然界大山的縮影’。”
為了提升鑒別奇石的能力,傅金晶自學地質學、礦物學等知識,參加各類奇石展覽和交流活動。經過經年累月的沉淀積累,傅金晶成為賞石圈的行家。
如今,傅金晶收藏的奇石數量已超萬方,其中既有手指頭大的小擺件,也有幾噸重的園林石。為了更好地展現奇石特色,他將自家廠區改造成奇石園,配合大量綠植打造特色的園林景觀,傳播自然與文化的和諧之美。
耗時1年
打造三維立體版《千里江山圖》
在收集、整理、儲存了幾千方奇石后,傅金晶開始思考如何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隨著思考的深入,傅金晶腦海中閃出一個念頭,那就是利用天然的山形石,參考中國山水畫,打造出一處微縮的三維立體山水景觀。
瀏覽了中國歷代山水名畫后,傅金晶一直不確定究竟要打造哪一幅山水畫的立體版,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22年除夕夜。在當天晚上的央視春晚中,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驚艷亮相,演員們用舞蹈“繪出”《千里江山圖》,令正在看春晚的傅金晶激動得拍案而起——他要打造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名畫《千里江山圖》。
于是乎,在兩天之后的正月初二,傅金晶選定奇石園后面的道路北側作為營造地。又從網上買來兩幅高清版的《千里江山圖》復制品,一幅用于平日揣摩,一幅裝裱掛起,便于整體觀察。同時另買幾張普通版,用于建立坐標分解單元。
場地有了,參考畫作也有了,圖景該造多大呢?經過再三思考,傅金晶決定將圖景按比例放大到原來的5.25倍,用山形石構造出了一幅美妙的壯麗江山圖。
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畫中山水,傅金晶埋頭在石頭堆中尋找,從山形石里選擇了質地最接近原畫的太行石,又從收藏的幾千方太行石中挑出大小、形態最接近的200多方石頭,根據坐標位置,花費近半年時間完成山脈骨架的組合。經微景觀造景師的幫助,傅金晶在景觀中引入了“瀑布、河流”等水系,對整體進行干濕分離處理,還點綴有亭臺樓閣、船舶橋梁、飛鳥、漁翁等元素,貼合原畫圖景。
“真正的山水是有綠植的,植物的青綠色是千里江山圖的靈魂。”傅金晶又嘗試在奇石上種植小型綠植,最終選取了龍柏、側柏等符合原畫意境的裝飾性植株,賦予其現實的生命力。經過一年時間的推敲打磨,這幅由奇石、水系、綠植、人文景觀打造的62米長的三維實景版的《千里江山圖》順利完工,吸引了眾多賞石、盆景愛好者前來欣賞。
“從賞石到玩石,這20多年來我都樂在其中,但從不滿足。未來我打算在奇石版《千里江山圖》的背景墻上加入云彩、飛雁等元素,使其更加貼近我們的自然。”傅金晶持續在自己的興趣上辛勤耕耘。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