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啟動區)效果圖 (項目方供圖)
泉州網3月25日訊 (融媒體記者葉虹羽)春潮涌動刺桐港。在泉州西湖畔,閩南文化博覽園建設現場正演繹著新時代的“漲海聲”。運輸車輛穿梭如織,這座以“東方第一大港”為文化內核的文旅綜合體,正以“泉州速度”拔節生長。
24日,圍繞“推動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和閩南文化博覽園項目提速攻堅”,項目啟動區和一期項目建設專題調研會議召開,對項目工作進行深入研究與全面部署。會上,相關部門、單位紛紛暢所欲言,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建言獻策。會議指出,“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閩南文化博覽園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要將其打造成今后泉州閩南文化集中展示的平臺和窗口”。
閩南文化博覽園項目坐落于泉州古城東北隅,總用地面積約208.6畝,地理位置優越,恰似文化拼圖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組件。其東接北高干渠生態廊道,西至泉山路,南承老君大道,北銜鐵路交通樞紐。自2023年9月片區更新工作啟動以來,從最初的規劃藍圖,到如今緊鑼密鼓的建設實踐,以文化為紐帶、以項目為支點的發展新圖景正逐步鋪展。
千年文脈筑基,鑄就融合“同心圓”。打造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是一項重大工程,項目規劃深植宋元泉州基因,將以閩南特色重構歷史場景,創新運營模式,打造新地標,激活文旅經濟“新動能”。
宋元時期,泉州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那時的泉州港,帆檣林立,萬船競發,世界各地的商船匯聚于此,滿載著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駛向遠方,又帶回香料、珠寶等異域奇珍。“東方第一大港”聲名遠播海外,見證了無數不同文明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正在推進建設的閩南文化博覽園項目,業態布局將圍繞“東方第一大港”主題,打造“有故事”“沉浸式”主題文化園區。在園區風格和建筑設計中,緊扣“紅磚厝、燕尾脊”等閩南文化標識,融入海洋、海絲等泉州元素,向各地游客展現泉州歷史文化與人文風情,重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盛景。
打造新地標,需要從城市高度協同聯動、串點成線。我市將把博覽園建設與現有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市博物館、木偶劇院、歌舞劇院等文化設施串聯,與正在規劃建設的福建華僑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及華僑文化園等相互呼應,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并聯動古城與清源山兩個旅游IP,建成集文化展示、交流、研學、體驗、消費于一體的交流中心,形成文旅商融合的集群,打造泉州新的文旅景點。
潮起刺桐港,文脈貫古今。泉州作為正在崛起的文化地標,不僅承載著“宋元中國看泉州”的歷史記憶,更是文化能量的裂變場。正如會議總結所言,“我們要以文化為舟、以創新為帆,再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盛景,向世界展示閩南文化的永恒魅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