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標準農田65.95萬畝、實現糧食生產“六連增”、培育53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昨日上午,泉州市農業局召開“泉州市鄉村振興”專項行動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我市“三農”工作發展成效、穩定糧食生產舉措、鄉村產業振興激勵政策以及今年泉州市惠農政策。
5年新建65.95萬畝 高標準農田
2023年,全市完成糧食面積131.54萬畝、產量51.12萬噸,實現糧食生產“六連增”;茶蔬果菌全面增產,肉蛋奶產量突破30萬噸。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68%,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9.32%。
5年來,我市新建高標準農田65.95萬畝,農田連片整治已開展兩批38個項目、5.32萬畝,今年規劃建成3個千畝糧菜高優生產基地,集中連片建設十個千畝、一個萬畝“五化”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我市在全省首創“糧-菜”輪作旱稻新模式,2023年示范種植3995畝,今年將擴大推廣到1.2萬畝,實現旱地種出“稻花香”;建成36個農業種質資源庫、13個農作物良種示范基地、優質農產品標準化基地146個、設施大棚8.2萬畝,擁有5家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和5家國家級生態農場。
多措并舉拓寬 農民增收渠道
我市通過產業拉動、就業帶動、政策撬動、金融促動,多措并舉讓農民“腰包”鼓起來。2023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596元,連續18年位居全省第二。
全市培育53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等聯農帶農經營模式,帶動農戶達83.68萬戶。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約2.5萬人次,組織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10萬人次以上。支持“互聯網+農業”、農村電商直播、庭院經濟等鄉村新業態,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落實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幫扶“1338”機制,保障脫貧戶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創新舉措、多向發力,走內生型鄉村振興之路。推廣“鄉村振興貸”等特色金融產品,創新農作物氣象巨災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滿足農民適度規模經營融資需求,降低經營風險。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 海絲僑鄉建設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三農”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泉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專項行動,深化“串點連線成片”示范建設,開展示范村梯次創建、示范線整合提升、示范鎮整鎮推進、示范片區融合發展等“四大行動”,打造“縣強、鎮興、村富”的城鄉融合發展泉州樣板。
今年,全市將建立示范村結對幫扶工作機制,開展村莊梳理式改造試點建設,擇優推薦認定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70個以上,新增培育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73個,市級實績突出村15個;深化提升濱海漁旅·惠女風情帶、時尚漁村·活力海岸帶、文創鄉村·生態鄉旅帶等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開展環泉州灣鄉村振興濱海示范帶和沿戴云山脈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示范帶可行性研究。
我市將加快推進美麗河道、美麗田園、美麗村莊、美麗經濟等“四美”工程建設,打造全流域或整區域的“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十大示范片區,涵蓋106公里河道、4.8萬畝農田、14個鄉鎮和64個村莊。
促進生豬產業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豬肉是重要的農產品,也是中國人餐桌的必需品。為激勵生豬養殖場(戶)積極補欄增養和新(改擴)建,穩定生豬產品供應,促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我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對通過新(改、擴、遷)建可新增存欄達3萬頭及以上、1萬頭及以上、0.5萬頭及以上、0.2萬頭及以上現代化生豬養殖項目的,分別補助企業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20萬元,獎勵項目落地鄉鎮100萬元、80萬元、30萬元、15萬元;2024—2026年期間,實現生豬、牛羊、雞鴨養殖場戶“小升規”的,經驗收合格后,第一年先予獎勵20萬元,第二年維持正常運營,養殖量仍保持增長的,再獎勵10萬元。
全省首創——開展“生豬期貨保險”工作,構建“生豬養殖場(戶)+保險+期貨”的聯動模式,形成生豬養殖產業風險分散鏈條,有效減少養殖風險,提高養殖場(戶)的養殖積極性。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