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年前抗洪搶險,18年后帶兵故地重“援”——
泉州官兵守住鄱陽湖最后一道防線
核心提示
昨日,駐地在泉州的陸軍第31集團軍某炮兵團的戰士們結束了江西鄱陽湖康山大堤的搶險救援工作。當地老百姓夾道歡送,給戰士們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八一”建軍節禮物。
原來,7月中旬連日的降雨讓鄱陽湖的水位接近歷史極值,守護千家萬戶的最后一道防線——康山大堤險情不斷。剛好在江西駐訓的炮兵團,雨夜馳援康山大堤抗洪。巧合的是,該團團長夏桂軍曾在“98抗洪”中參與過康山大堤的搶險工作。日前,夏桂軍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講述起18年前與18年后在康山大堤抗洪的一幕幕。
凌晨突發險情 230名官兵星夜馳援
7月份以來,江西余干縣接連降雨,導致鄱陽湖水位遠超警戒水位,康山大堤多處出現管涌、脫坡塌陷等險情。“如果不及時處置就很有可能出現潰堤,勢必將殃及大堤下的10多萬名人民群眾和30余萬畝的良田。”夏桂軍說,7月16日凌晨4點,接到命令的230多名官兵冒著傾盆大雨趕到康山大堤,隨即開始搬運沙袋,疏堵管涌,加固大堤。為了與險情搶時間,戰士們顧不上吃飯,渾身泥濘,連續在大堤上奮戰了8個小時,直至險情排除。
能這么快排除險情,和炮兵團官兵們的未雨綢繆不無關系。原來,1998年抗洪以后,炮兵團每次到江西駐訓,都會做好上前線搶險救災的準備,帶上救生衣、鐵鍬和安全繩等必備的救災物資。“我們寧可要做到有備無災,也不可災而無備。”夏桂軍說。
據介紹,此次炮兵近400名官兵分成余干縣和萬年縣兩個方向執行任務,負責守護的兩段堤線總長57.78千米。經過近半個月的連續奮戰,炮兵團成功處理了4起較大脫坡塌陷險情和40余起管涌險情。
18年后故地抗洪 更懂得科學用兵
回憶起18年前的抗洪情景,夏桂軍仍歷歷在目。“當時炸藥都準備好了,隨時準備炸堤分洪,但戰友們都相信可以戰勝洪魔。”夏桂軍說,當時只要一發現險情,所有官兵都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軀去抵擋洶涌的洪流。
當年夏桂軍所在部隊的千余名官兵奉命緊急搶修龍開河二道防線。據他回憶,當時全體官兵冒著近40℃的高溫連續奮戰40多個小時,顧不上吃飯喝水,不少官兵中暑,在現場打吊瓶后又投入戰斗。一位老大娘不忍心戰士吃這么大的苦,拉著團領導的手說:“首長,你下命令讓孩子們休息一下吧!”那場面至今回想起來,仍讓他十分感動。
如今,身為團長的夏桂軍仍堅守在搶險第一線。他說:“正是當年戰士們那么拼,所以今天更應講求科學用兵!”這一次抗洪,炮兵團嚴格落實上級的指示精神,像組織打仗一樣組織搶險救災,做到科學用兵、量情用兵。更多地考慮科學分配兵力和節省官兵體力,目的就是能保證官兵持久行動、高效搶險。此次搶險,炮兵團未出現戰士中暑或累倒等情況。
抽空慰問群眾 軍民魚水情更深
抗洪搶險中,戰士們戰斗在第一線,當地不少群眾也自發組織加入到抗洪隊伍中。而當地的一些老大媽則義務當起了后援團,挑著茶水點心到大堤上慰問勞累的戰士們。
最近幾日,康山大堤的水位已開始消退,大堤后方的群眾和田地已轉危為安,抗洪官兵們則利用閑暇時間前往當地敬老院看望老人、慰問困難群眾,這讓當地群眾感動不已。
近日,鄱陽湖水位已降至警戒線以下,炮兵團結束了所有搶險救災任務,于昨日回到了江西駐訓地。據夏桂軍介紹,原本團里不想驚動當地老百姓,特地挑選在凌晨5點離開。但是當車隊緩緩駛出營區時,當地老百姓早已經站在街道兩側歡送,一些經歷過98洪災的老人看到戰士們都哭了。一位老大爺動情地說:“險難面前,你們匆匆而來,為了不擾民,你們又悄悄而去,真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