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經過了近半年來的不斷下跌,5月份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顯然走出一個“掙扎”的行情。記者了解到,整個月的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相當于打了一場“3.9%”的保衛戰,圍繞3.91%和3.9來回波動,相比“平均4.94%的年化率、一半以上理財產品收益率都在5%-8%”的去年同期數據,相信許多投資者都有“這個初夏有點涼”的感覺。
但是,進入6月份,記者看到部分商業銀行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已經有了“回暖”跡象,不少投資者也表現出一定信心,接下來的行情是平穩推進還是緩慢上升,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止跌 收益率仍然偏低
盤點近三周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3.91%、3.9%、3.91%,雖然收益率相比年初仍然偏低,但是已經止跌并企穩,其中,國內上周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6款,市場占比為0.59%,環比上升0.39個百分點。但是,同比去年同期數據,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記者就此問題咨詢了某商業銀行相關人士。該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至今,許多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熱情和熱度紛紛下降,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行情好的時候,我們行隨便發一款年化5.5%左右的產品,都需要找客戶經理內部預約,當時我們行幾乎每周都要推出4-5期此類產品,現在收益率下降,推出的理財產品數量也減少,有時候一個月才推出一兩期”。
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對低風險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目前仍是滿足基本穩定收益的重要產品,但自從去年銀行理財產品一舉沖破20萬億元的歷史關口之后,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壓力也在加大。優質資產難尋、理財業務規模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難度加大、優質基礎資產減少,成為理財產品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相比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在資產的選擇上對風險控制的要求更嚴格、篩選條件也更復雜苛刻,因此,優質資產短缺的情況更加嚴重,銀行業的“資產荒”來勢洶洶,這就直接導致了銀行理財產品“產量”下降。
上升 大幅反彈仍不可期
那么,亮點在哪里?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商業銀行發現,雖然目前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保持穩定,但中長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則有小幅上升。
目前,我市絕大部分銀行提供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多數在3%-4%之間,其中,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下,如泉州銀行的“水到渠成”期限92天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7%;非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則多數在4%-4.5%之間,如興業銀行的“天天萬利寶”22期E款364天的預期收益達到4.15%、泉州銀行“水天一色”期限273天的年化率為4.25%;更具吸引力的是泉州農商銀行的刺桐紅理財產品“穩健2016-F022(359天)”,達到4.7%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至于結構性理財產品,則收益率更高,如交通銀行的“私銀慧享6M歐式”,最高達到10%的預期年化率。
“對廣大理財產品投資者來說,仍建議以中期產品為主,而一般來說,城商行產品收益較高,購買中長期產品一方面有利于防范投資風險,另一方面有利于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投資策略。”我市某農商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