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個月,全球各大股市持續動蕩,有關經濟下行的擔憂甚囂塵上。而二級市場的低潮也確實影響到了一級甚至早期投資市場。據投中集團發布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互聯網行業VC/PE融資規模環比下降了50%,跌至37億美元。行將到來了2015年冬天已經被確認將會是一個創業和資本的寒冬。
幾家大型創業型公司如一畝田、蘭亭集勢等紛紛爆出大規模裁員的新聞;與此同時,“O2O企業死亡名單”、“互聯網創業企業死亡名單”、“創業B輪死”等廣泛流傳于網路。
對于創業資本寒冬的到來,有人認為這是創業最好的年代,因為有萬眾創業的政策支撐,也有人認為創業出現嚴重的泡沫。很多創業者在意識到資本寒冬到來時不禁驚呼“竭盡所能地籌集一切你能拿到的資金,因為市場正在轉變風向”。然而,在資本寒冬的同時,同樣也有一些互聯網創業企業獲得了資本的青睞。但如大眾點評這種已經創業十年、融資到F輪的獨角獸尚需抱團生存,對剛剛開始的創業者來說,彷徨可想而知。大眾創業之路是否已經越走越窄?市場是否在教導我們應該回到保守派的道路上?互聯網“創業資本寒冬”讓誰著涼了?
燒錢燒不出商業模式
網絡上有段子說:“最近大城市生活水平上升很多,因為全世界的VC投資幾百億美元,基本都補貼給北上廣人民了。”雖為調侃,但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近年互聯網創業的基本模式:跑馬圈地,虧本賺吆喝。
“以前創業者少,比如16年前阿里巴巴做B2B業務,幾乎沒什么激烈的競爭,因此才有‘剩者為王’的說法——把別人熬死,你就贏了。而現在,哪怕是一個非常垂直的行業都會面臨充分競爭,給創業者的時間很少。滴滴快的用三年時間就變成一家估值近200億美金的公司,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曾經身為阿里巴巴第46號員工、也曾投資過快的打車的等多家創業公司的李治國對這件事很有發言權。
互聯網創業第一輪泡沫的時候,大家是在拼流量,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跑馬圈地更多是為了積累用戶、培養消費習慣。但有觀點認為這并不適合所有行業:若留不住用戶,再兇猛的補貼也填不滿這樣的商業模式。“資本狂歡”背后是繁榮的海市蜃樓。“市場熱的時候大家都想跑得快,但是如果脫離了現實支撐,在資本寒冬時就會很難看。”李治國說。
但他同時認為投資熱對創業者來說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在以前,創業者要熬十年才能驗證的一件事,現在只要付出兩三年青春就能知道是否靠譜。”寒冬是臭魚爛蝦的寒冬,卻是優秀創業者的良機。“中國創業者在這樣高強度競爭環境下鍛煉出的能力,會讓我們這一代人在全球競爭市場占據優勢。”
事實上,盡管能夠預測資本寒冬這匹惡狼終將到來,但面對真正優秀的、能夠成長為巨頭的獨角獸,資本絕不會捂緊錢袋。“因此創業者需要把握火候、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李治國這樣告訴記者。
資金更專注創新業務
對于這一輪資本寒冬,對其成因與應對,目前資本市場說法不一。記者發現,京東金融旗下的京東眾籌研究院日前發布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對投資者來說,寒冬期投資的項目回報率是高潮期的2—3倍,所以應該耐心播種;而對于創業者來說,應該“廣積糧、控支出,打好持久戰的準備”。
“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近期市場有一個顯著的特征:二級市場牛市是一級市場泡沫的直接動力源,而此輪寒冬的根本原因是牛熊轉換帶來的沖擊。”京東眾籌研究院的報告指出,一些投資界人士透露,在市場風向變化之前,很多他們看好的項目,由于追逐項目的機構太多,創業者十分強勢,甚至會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但近期市場風向轉冷,這類創業者也一改往日咄咄逼人的姿態,主動放下身段,重新開始跟這些原來他們看不上的機構聯系。報告認為,諸多行業的互聯網化屬于大趨勢,不可能因為股市的短期變動而被扭轉,但是泡沫會被擠出來。對于京東私募股權融資平臺的投資人以及潛在投資人來說,選擇投資時點非常重要。“我們做了大量數據統計與研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寒冬期播種的基金賬面回報數平均高于投資高潮期2—3倍”。
有業內人士認為,判斷互聯網寒冬之下的行業發展只需要看互聯網最火領域的發展即可,而在當下O2O領域無疑是互聯網資本的橋頭堡。“雖然58同城和趕集網已經合并了,但是并不妨礙58同城的58到家業務獨立發展并取得巨額融資,其中關鍵的因素則是創新業務帶來的吸引力。”有投資領域人士表示,持續不斷的創新是58趕集在資本寒冬下依然活躍的原因,如旗下的瓜子二手車、58到家等創新業務已成為所在細分領域的翹楚,而這僅是58趕集創新業務的一部分。業內人士分析表示,58趕集創新業務頻現概因58和趕集合并之后既能鞏固傳統分類信息業務的絕對優勢又能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消耗,又給O2O創新業務的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技術、流量、資金、內部激勵等多重優勢。而這些優勢往往是中小創新公司所不具備的,盡管O2O行業寒冬來襲,但58趕集旗下創新業務仍獲投資人追捧的重要因素。在投資界人士看來,如今所謂的“創業資本寒冬”其實對真正好的創業項目并沒有太大影響,反而因為資金更加專注而使得真正創新的項目得到更加充分的資源扶持。
南方日報記者 葉丹 實習生 徐少芬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