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堡“以舊修舊”
大興堡大部分已經修繕完成
正進行閣樓地板和隔板的修繕工作
修繕前的大興堡(受訪者 供圖)
□融媒體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許華森 文/圖(除署名外)
“主體都修好了,現在進行房間隔板、地板等修繕工作。”近日,記者在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采訪時,看到大興堡內工人們正在刨木頭、劈竹篾,進行收尾工作。據三班村黨支部書記鄭桂益介紹,大興堡的修繕工作已進入尾聲,預計月底能夠完工。
寨堡式古建筑商住兩用
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距德化縣城8公里,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2018年9月被列為第九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德化縣乃至泉州地區歷史悠久、保護較完好的寨堡式古建筑。
大興堡坐乾向巽,為懸山式土木石結構,平面呈長方形,長61.46米,寬49.74米,占地面積3648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732平方米,共有房間207間,規模宏大。城墻底部呈封閉式,壘砌溪石,高達4.5米,寬達3.6米,起著防御作用,在墻腳還挖了一圈“護城河”。
德化以瓷聞名,三班制瓷歷史悠久,鄉民世代以瓷為生。在大興堡周邊,就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這些古窯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國來樣訂貨加工的標本,比如荷蘭人所戴三角帽的小工藝品等。而清代落成的大興堡,不僅體現了其防御、居住以及鋪舍的功能,還發揮了德化陶瓷出口貿易集散地的作用。
與省內其他土樓、古堡以居住、御敵功能為主不同的是,大興堡建筑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是典型的貿易場所。
據鄭桂益介紹,大興堡分為三大區域,其中沿墻體修建的兩層房屋中一層為廚房、儲藏間,二層為住房。堡內南北有兩棟懸山式雙檐屋頂的閣樓,黑瓦覆頂燕尾脊。北樓占地面積476.8平方米,建筑面積781.5平方米;南樓占地面積476平方米,建筑面積761平方米。南北兩棟閣樓一層為主廳和商鋪,二層住人。橫貫東、西門通道兩側的房屋多為商鋪,以售賣陶瓷為主。古堡可謂是商住兩用。
史料也有“大興陶瓷商行”的記載。大興堡曾作為早期德化潯中、三班一帶陶瓷產區通商貿易的集散地,見證了德化陶瓷生產與外銷的盛況。
修繕后將再現繁華
近幾十年來,大興堡內的住戶陸續外遷。歷經風雨,古堡年久失修,多處建筑坍塌。
2014年前后,在鄭氏大興支脈族人鄭澤洽等人的牽頭組織下,鄭氏族人募集資金準備重修大興堡。不過,當時因部分族人意見相左,只翻修了外圍墻等部分建筑。
2018年9月,大興堡被列為第九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化縣、三班鎮兩級政府及鄭氏族人均非常重視大興堡重修問題。經過前期工作,將大興堡內的住戶全部遷出,明確產權。
經過前期規劃設計,2024年4月,大興堡修繕工程啟動。據施工現場負責人廖先生介紹,大興堡整體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因此他們調派專業的土木工匠利用老木板、竹子、三合土等老式材料,“以舊修舊”。
維修最為費工夫的就是南北閣樓樓架扶正工程。由于年久失修,南北閣樓部分坍塌,主體樓架也出現傾斜,為了將其扶正,施工人員采用葫蘆吊和千斤頂,小心翼翼地作業。“施工要很小心,擔心動作太大給弄倒了,光扶正樓架就花了3個多月。”工作人員表示。
如今,修繕整體工作已經完成,現場還有20多位工人,正在進行閣樓地板和隔板的修繕工作,預計本月底能夠按時完工。
據鄭桂益介紹,大興堡修繕好后,將與附近的大興公園、附近的古大厝一起,整體打包招商引資,結合三班的陶瓷文化、古窯遺址等,打造成集民宿、陶瓷文化、文物旅游于一體的文旅項目。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