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來,豐澤區把“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作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首要任務,聚合黨建優勢、聚力資源整合、聚焦功能提升,持續完善社區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六項服務功能,構建集約、共享、智慧、溫馨的“15分鐘服務圈”,打通基層黨建工作和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展現豐澤區“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工作成效,及時推廣好經驗好做法,“看豐澤”微信公眾號推出【“黨建+”鄰里中心】專欄,分期刊發八個街道的典型社區的經驗做法,供全區各社區交流學習。
“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如何做出新花樣?一起來豐澤區城東街道、華大街道、清源街道看看。
結合轄區實際,這些街道在做好“常規動作”的同時,積極探索“自選動作”,如城東街道潯美社區引進社工服務、東星社區舉辦暑假青少年宮,華大街道城東社區建成家風家訓館,清源街道城口社區打造便民文化街等等,系列舉措有特色、有新意,也取得不俗的成效。
城東街道潯美社區:
借市級社工基地“發力”
轄區面積近3平方公里,潯美社區的常住人口6000余人,外來人口1萬余人,是一個多業態的綜合型社區。隨著市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基地的落戶,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積極策劃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市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基地落戶潯美社區
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到老黨員服務站、四點半課堂、社工基地、南音室、圖書室、醫療保健室、名人展館,社區建成的服務場所功能齊全,在給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社工服務提供場地。
近年來,社區引入福建省尚善養老管理有限公司,開展老年人服務項目;引入億家社工服務中心,開展“同心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項目、創新社區治理項目、“共建共享”新型示范社區建設項目、“心有所屬”重點青少年社區融入幫扶項目等;與海西社工、啟凡社工深度合作,共同開展社工服務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等社會服務工作。
依托基地,潯美社區開展多樣的活動
依托基地的優勢,社區的社會服務豐富多元,志愿者們的身影出現在南音、古琴、故事圖書分享會、少年志愿者培訓等課堂上,針對特定時節舉辦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長者生日會等活動。
“基地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服務人才、敬老愛幼、關愛婦女的工作中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基地負責人郭美愛表示,目前,基地已與15家單位共建,與16個商家建立合作關系,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增能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提升社區活力,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城東街道東星社區:
把少年宮開到家門口
今年暑假,東星社區青少年宮依舊成為家長和孩子的首選。這個開在家門口的青少年宮,就藏在社區辦公樓里。書法、舞蹈、武術、籃球、圍棋、小主持人、機器人課程……豐富的課程設置,吸引了200多名孩子。從早到晚,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與朗朗書聲不絕。
東星社區青少年宮——書法興趣班
東星社區青少年宮——武術興趣班
社區黨委副書記蔡景典介紹,東星社區的常住人口有6000多人,轄區還有不少企業、工廠,為解決孩子暑期“看護難”的問題,社區引進了青少年宮,開設暑假興趣班以及職工子女托管。
“感謝社區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青少年宮相關負責人楊國菊說,暑假開設的多為藝術類課程,主要給需要上班的居民、職工提供便利。得知社區開了課,一些熱心的老師利用休息時間來幫忙,還有不少大學生志愿者主動加入。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的研究生蔡劍龍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體育生,他從去年開始就利用暑假時間在社區當志愿者,教孩子們打籃球。
幼兒園畢業表演
此外,社區還開設了文體活動室、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綠色網吧、圖書館等便民場所。
有了積累,社區還在積極探索,逐步豐富“黨建+”鄰里中心的內涵。蔡景典透露,社區接下來還將建立家風館,并積極對接提供養老服務的企業,打造功能更加齊全的養老服務,解決社區長者的后顧之憂。
華大街道城東社區:
傳承好家風好家訓
在城東社區,好家風好家訓是居民們耳熟能詳的啟蒙寶典。
城東社區“家風家訓”館
翻開社區的歷史長卷,流傳著《泉州魏氏組訓》《城東魏氏家訓》《開閩王氏族規》等優良家風家訓。在此熏陶下,社區涌現出魏朝陽、楊玉霞、魏小珠等傳承優秀家風的榜樣。他們當中,有堅持做義工、傳播社區文化的,有母親久病在床前照顧的,有熱心公益二十余載的……
為弘揚家風家訓,城東社區在依托街道文化站建設“黨建+”鄰里中心的同時,還建成了家風家訓館。該場館就設在社區辦公場所內,還原了社區魏、蔡、陳、郭、沈、王、鄭、施等姓氏的“前世今生”,還記錄了社區涌現的“榜樣力量”。不僅如此,社區還建成了《城東•故事》館,從歷史沿革、城東新姿等角度講述社區的發展史。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姜玉霞說,這兩個場館雖說面積不大,但真實記錄、還原了社區的蛻變,這些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城東社區便民服務點
在精心打造下,社區這幾年煥發新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組建了一支支藝術舞蹈團、南音等特色文藝隊伍。由社區退休老書記魏朝陽牽頭,社區南音社吸納了一批愛好者,年紀最小的才6歲。老老少少常聚常聊,一起教唱、學唱“音樂活化石”。
記者獲悉,除城東社區外,華大街道還在積極謀劃推動其他社區的“黨建+”鄰里中心建設。
清源街道城口社區:
打造便民文化街
城口社區的不少樓房始建于上個世紀,頗具年代感。從6月份開始,位于段湖路111號的原居家養老中心已經搭起了腳手架,正在進行升級改造,預計下個月完工,建成功能更加齊全的“黨建+”鄰里中心。
城口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設計圖
作為區“黨建+”社區鄰里中心的試點,城口社區早早就啟用了日間照料中心,給社區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服務。社區組織委員陳秋露說,居家養老中心升級后,每個月都會開展相對應的活動。此外,在老有所養方面,社區還開辦書法課堂、老年藝術講堂,邀請轄區學校退休老師前來為老年人上課。同時,還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峰衛生服務中心、東南醫藥店等服務點,定期開展愛心義診,滿足群眾就醫、買藥、健康咨詢等需求。
進入段湖路后,80米長的“黨建+”鄰里中心的文化宣傳墻令人眼前一亮。穿過社區的西湖戲臺,一塊原本閑置、雜亂的空地已悄然發生變化。以服務社區、方便居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社區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區閑置資源,將其打造成“黨建+”鄰里中心便民文化街。經過前期建設,沿河一側的店鋪一排排冒了出來。這條便民文化街約180米長,串聯著社區的段湖文化小廣場,設有60家小店面,目前已有過半數的店面成功出租出去。
經過改造后,閑置空地變成便民文化街
陳秋露說,便民文化街的建設,既增加社區資產的收入,也為社區的待業居民群眾提供再就業的機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