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消亡,往往是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我們有沒有真正考慮過應該如何去面對死亡呢?
羅點點,一位帶點文藝氣息的老年女性。她有個很有名望的父親——開國大將羅瑞卿。同時,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創始人。
這項有關“死亡”的公益實踐,最初源于一次心血來潮的聊天。她做了十幾年醫生,見識太多死亡。醫生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她常常需要與死亡對抗。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一致認為,面對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幾個朋友開玩笑說,要不弄一個俱樂部,叫“不插管俱樂部”,臨終時絕不過度搶救,讓身體自然死去。
2006年羅點點建立了一個名為“選擇與尊嚴”的網站,試圖借助網絡輿論的力量,推廣“生前預囑”和“尊嚴死”的理念。網站的宗旨在于倡導人們在還清醒時就寫下預囑,將來到了生命末期、沒有恢復希望的時刻,撤除一切維持生命的醫療措施,使自己自然的、有尊嚴的死亡。
這個觀點,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在當下的中國,都是頗具爭議。而這個網站,無意間成為中國第一家倡導“尊嚴死”的公益網站。
“尊嚴死”,這也是我在進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學習后,首次聽到的名詞。
我每每跟門診的時候,患者的家屬們拿著各種檢查材料來詢問,“還有什么樣的治療方案?”、“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把人救回來”。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在腫瘤侵蝕下,不得不面對死神的愛撫。
未得到良好救治的腫瘤晚期患者,瘦骨嶙峋,在各種各樣的管道中維系著孱弱的呼吸。家屬們都只希望患者能夠治好,卻忽視了最重要問題。也是我最想聽到的一句話是“怎么樣才能讓患者更舒服”。生命的質量,應該要比生命的長度來的更重要呀!
中國的死亡質量為什么這么低呢?
一是治療不足,“生病了缺錢就醫,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過度治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創傷性治療。尤其是后者,最讓人遭罪。
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與東石中心衛生院牽手下,開設了這么一個特殊“病房”,就是病人可以在家休養治療,醫護人員每天上門“查房”,且24小時隨叫隨到。它就是“臨終關懷家庭病房”,力求讓生命垂危的晚期腫瘤病人更有尊嚴地離開,為患者家屬減輕負擔。(相關鏈接:首創!福醫二院攜手東石中心衛生院開設“臨終關懷家庭病房”)
病人從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出院后,東石中心衛生院的醫生們就馬上可以接到病例,并且開始每天到患者家中了解病情,實施合理的治療方案,規范止痛用藥,并對其家人進行心理疏導。
晚期腫瘤患者更需要是姑息性治療,大型醫院因病人流動量較大,病床緊張,所以患者及其家屬在往返醫院和家的過程中都顯得疲憊不堪。
讓患者在自家住院,生活舒適度有所提高,也避免了頻繁往返醫院之苦?;颊咛幱诩抑惺煜さ沫h境,身心相對于在醫院時放松,精神也會相對好轉。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姑息治療護理,提高對患者的臨終關懷護理,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命里提高生活質量。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比較舒服地比較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對家屬也會進行一些心理疏導,減輕一些,讓家屬坦然面對。
如果你是絕癥患者,當死亡不可避免地來臨時,你期待以什么樣的方式告別人世?
如果你是絕癥患者家屬,你期待家人以什么樣的方式告別人世?
“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希望我們,從現在開始尊重死亡,學會人生的“謝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