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60多歲的陳伯想起那些年,他為兒子上學“孟母三遷”的故事。老人戀舊,一把30厘米的工作尺,留了幾十年;兒子聰明卻叛逆,有著80后獨生子的不羈,但受父親影響,同樣戀舊。
陳家留著的舊物可真不少,一書柜加幾箱的地質專業書,四五十本沒用過的作業本……一家人對知識的尊敬,一輩輩延續著。
上世紀70年代,陳伯中專畢業,分配參與地質工作。尋找礦產、計算金屬含量,都離不開這把約30厘米長的計算尺。
計算尺有兩面,由3塊長板拼接,上面的刻度只有幾毫米大小,有的磨得看不清了。陳伯演示著,移動中間的長板和游標,若要算開根號,找到算根號的尺,移動浮標,便能找到答案。物資匱乏的時代,工資一個月10多元,這把尺子就要一兩元。
“把寫著字的紙丟掉,下輩子會變成瞎子。”老一輩這么教育陳伯。陳伯珍惜教育,尊敬知識,幾大箱的專業書和舊物,舍不得扔。上世紀90年代,手搖計算器普及,計算尺成了兒子的玩具。
“古有孟母三遷,我也是如此。”陳伯說。
起初,陳家住在泉州市區西街近開元寺一帶,不滿意按小組劃分小學,陳伯和別組的鄰居換了房,曉霖入讀通政小學。小升初時,陳伯又特地將家安在了市區云谷一帶,這樣,孩子就距泉州九中近了些。
但中考,曉霖考上培元中學,陳伯仔細一算,家距學校有6公里,7個紅綠燈。孩子上學不太方便,陳伯就將云谷的房子出租,在西湖附近租房住。
或受父親影響,曉霖從小在數理方面一直是學霸。簡單的作業,他掃兩眼就知道答案,他幾乎沒寫過課堂內作業,把時間花在難度更高的練習和課外讀物上。因此,他每年買的、學校發的練習本,都剩下不少。
曉霖的叛逆,一度讓陳伯擔心,兒子到底會走什么樣的路,直到兒子說:“你擔心什么,我跟你一模一樣。”陳伯才放心,他細想,確實如此呀。
兒子對學習、工作有自己的想法,有創新力,如今是一名自動化工程師。他連小學沒做過的練習本都保存著,這懷舊勤儉,不正跟自己一樣嗎?
“每次搬家,都用麻袋裝著帶走,丟了太可惜。”曉霖說。
如今,陳家小孫子一周歲多了。曉霖說,那些練習本以后可以留給他,做草稿、畫畫,還有幾頁沾著自己的字跡,孩子如果翻到了,就能知道老爸以前的字是這樣的,老爸還是個學霸呢。
陳伯當年留下計算尺和英雄鋼筆,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小私心呢?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