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塔故事]上世紀80年代民間“秘方” 用白蘿卜清洗塔身
近代以來,東西雙塔修繕的次數屈指可數。民國時期,東西塔維修時,曾用水泥砂漿封堵砌縫,修復塔剎。20世紀50年代,曾用水泥砂漿封堵雙塔砌縫。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東西塔還進行過兩次徹底的清潔。
1980年,泉州文化收藏研究者蔡其呈進入開元寺在園藝組擔任園藝工,“我剛來開元寺時,東西塔的花崗巖是白色的。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東西塔表面受附近工廠排出的酸性物質影響,變成黃色;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周圍道路的汽車越來越多,汽車尾氣和油煙把塔熏成了黑色,西塔尤其嚴重,東塔第3層東南面的一雕像臉部已風化脫落。”蔡其呈介紹。
“當時我參加了兩次東西塔的清潔。”蔡其呈回憶,1987年左右,東西塔進行過兩次徹底的清潔,一次是迎接黨和國家領導人,另一次是迎接外賓。
“上面有些鳥糞、蝙蝠糞,我們從5層開始往下清理,花了一個中午時間打掃完。”他介紹,當時受條件限制,水送不到塔的高層,市里還調來了消防車,沖洗地板和墻壁。他們還買來大批白蘿卜,用白蘿卜清洗花崗巖表面。據說,這是泉州民間流傳的清潔塔身的“秘方”,會讓花崗巖表面變得很白。“現在塔身都是黝黑的,這些方法也用不上了。”
相關鏈接
東西塔大事記
鎮國塔,俗稱東塔。占地275.23平方米,高48.15米。由文偁禪師于咸通年間(860年-874年)始建,初為五層木結構佛塔。宋天禧時(1017年-1021年),東塔改建成十三級;紹興乙亥(1155年),塔燒毀;淳熙丙午(1186年),重建;寶慶丁亥(1227年),改建為七級磚塔;嘉熙戊戌(1238年),改成石結構;萬歷甲申(1604年),閩南發生大地震,塔多處損壞;萬歷丙午(1606年),修繕。
仁壽塔,俗稱西塔。占地面積293.22平方米,高45.10米。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也為五層木塔,初號無量壽塔。宋政和甲午年(1114年),朝廷下詔賜名“仁壽塔”;紹興乙亥(1155年),塔燒毀;淳熙間(1171年-1189年),重建后又損毀,改建為磚塔;紹定元年(1228年),改成石結構;洪武辛巳(1401年),重修;丙午中(1606年),塔身塔剎有損壞;壬子(1612年),修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