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動車輛不斷增多,停車難題成了群眾關心的大問題,也是歷年市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兩會,數十份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聚焦解決城市停車問題,就盤活停車資源、建立立體式停車場、引入“互聯網+”管理系統等方面為我市緩解停車難題支招。 □本報記者 殷斯麒
現狀
中心市區停車位缺口或有4萬多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泉州汽車總量已經破百萬,中心市區汽車總量達到20多萬輛。停車位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市區內環路以內,如鯉城區的義全街、東街、中山路、涂門街,豐澤區的泉秀街、田安路、寶洲街等。根據市規劃設計院的停車需求分析,內環路以內的停車泊位需求是90499個,現有停車泊位為45054個,缺口數量為45445個。造成停車難的主要原因是車輛增長迅猛、停車泊位供應嚴重不足,同時也有政策、規劃、建設、管理不到位和停車不良習慣等多方面因素。
車多位少,違停、亂停現象愈演愈烈,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同時造成了土地資源浪費。
建議一 建造智能立體式停車場
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稀缺、無法再擴建更多的停車場,對此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我市建造智能立體式停車場,發展“縱向停車場”解決停車問題。
政協委員許金聰建議,建設智能塔式立體停車場能最大程度利用土地資源。據資料統計,立體塔式停車設備以其平均單車占地面積小的獨特性應運而生,傳統停車庫停100輛車需要空間3300平方米,而塔式立體停車庫只占地110平方米,與傳統停車場相比是它的1/30。也就是說,每個車位只需要1.1平方米,110平方米就可以停100部車。
在市人大代表陳國棟看來,建造立體式停車庫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投資少,每個泊車位投資約為2萬-10萬元,對于中心市區動輒幾十萬元的車庫來說便宜不少。此外,立體停車位取車方便,一般存取車時間不超過兩分鐘,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車輛的防盜功能。
建議二 引入“互聯網+”系統管理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建設的一大內容是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民建泉州市委認為,加快“互聯網+停車場”建設,可加快智慧城市布局建設,也可以從源頭緩解停車難題。“互聯網+停車場”就是將普通停車場互聯網化,即聯網匯聚城市中不同位置的停車場信息,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打造集查詢、預訂、繳費、錯時停車一體化的云停車服務平臺,讓車主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查詢停車場位置、空車位信息、預定車位,并進行路線導航;停車場能不停車快速出入,無須刷卡(或取票),系統視頻識別車牌信息,自動核算停車費;場內引導標識清晰,告訴車主空車位在哪,加快車流疏解;車主停好車后,系統立即自動車輛定位,當車主要離場時,既可通過場內找車機快速找車,也可掏出手機隨時查詢車輛位置。
此外,民建泉州市委還提出借力“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建設,要加快推出“互聯網+公交行動”,完善公共出行系統。加快泉州軌道交通建設,重點提升公交車、出租車管理服務水平,引導小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出行向公共出行轉移,建立利于公共交通發展的良性體系,豐富市民出行方式,改變市民的日常出行習慣,從根本上解決停車難、亂停車問題。同時配套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積極引導市民采用“公交+自行車”的出行方式,打造“綠色出行、低碳泉州”的宜居城市。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