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秉承亞洲對話與合作的精神,由中國文化部倡議,首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在江蘇南通舉行。2015年12月20日,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在“2015東亞文化之都”山東青島召開。
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三國已輪流主辦兩輪會議,為加強和深化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與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次會議開啟了中日韓第三輪文化對話與合作。如今,中日韓文化合作已成為三國鞏固睦鄰友好、拓展共同利益的重要平臺,也成為東亞其他區域合作的重要范本。
據悉,第八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將于2016年在韓國舉辦。
海港之城青島是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它也是“2015東亞文化之都”。一衣帶水的地緣優勢,使得青島成為我國最早與日本、韓國開展經貿交流的城市之一,經貿的繁榮則帶來了文化藝術的頻繁互動。在這座中日韓文化充分交流、相互融合的城市召開的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本身就是三國文化的不解之緣。
《青島行動計劃》出爐
中日韓文化交流合作再升級
12月20日上午,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在青島召開。中國文化部部長雒樹剛、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金鐘德、日本文部科學副大臣義家弘介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文化部副部長丁偉主持會議。三國文化部長共同梳理近年來中日韓文化交流的發展與成果,并就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交換了意見。
雒樹剛部長在主題為《開拓合作共贏之路》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日韓文化合作應秉承以下理念:登高望遠,從戰略高度出發推進文化合作。面向未來,從造福人民角度深化文化合作。互學互鑒,以繁榮進步為目標密切文化合作。雒樹剛部長進一步提出建議:要政府引導,做深做實中日韓文化合作旗艦品牌。抓住機遇,擴展提升中日韓文化合作國際水平。與時俱進,大膽邁出中日韓文化合作全新步伐。
金鐘德表示,東西方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連在一起,不同的文化相融合創造出新的價值,三國如果能夠接受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以開放的姿態進行交流,一定能將本國的文化藝術發展得更加豐富多彩。
義家弘介表示,即便是在國與國關系緊張的時刻,也應該維護三國之間文化領域良好的關系,相信通過文化交流增加國民的相互理解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是三國之間關系的一個基礎。
作為會議的重要成果,《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青島行動計劃(2015年至2017年)》正式簽署。這是中日韓文化合作第二份行動計劃,規劃了未來3年三國重要合作領域與重點項目。當天舉行的記者見面會上,《青島行動計劃》成為中日韓三國媒體關注的焦點。
《青島行動計劃》可以說是3年前在上海簽署的《上海行動計劃》的“姊妹篇”和“升級版”。《上海行動計劃》在務實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落實了一系列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大項目,如“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中日韓藝術節、中日韓文化藝術教育論壇、“東亞文化交流使”等。《青島行動計劃》則是擴容、提質,積極評價了2012年以來三國合作的成果,提出支持“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并開展國際性交流,祝賀中國寧波市、韓國濟州道、日本奈良市當選2016年的“東亞文化之都”。《青島行動計劃》還倡議,要進一步探討在三國之外舉辦中日韓藝術節,鼓勵三國在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遺產保護、青少年交流、奧運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開展更進一步的交流。
“東亞文化之都”三城演義
品牌活動激發城市新活力
三國共同推出的“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有效對接了三國的文化發展需要,凝結了人民群眾的經驗智慧。最重要的是,“東亞文化之都”將城市變成了三國文化合作的主體,這不僅為三國城市間文化交流搭建了暢通的平臺,也為城市間方方面面的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新的活力。自2013年以來的短短3年來,6座“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的對外開放與交流取得的成績令人欣喜和驚嘆,得到了三國以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
據介紹,3月29日開幕的2015東亞文化之都·青島活動年已舉辦了眾多獨具特色的會議展覽賽事活動,如中日韓文化藝術教育論壇,與“一帶一路”結合的帆船環行海上絲綢之路大型活動,與日韓的文化貿易、文化產業合作,非遺項目的傳承交流……繼泉州之后,青島作為中國的“第二棒”接力選手,繼續奔跑在東亞文化交流的跑道上。
韓國清州和日本新潟也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如“東亞文化之都·清州文化周”持續了整整一個月,每日文藝匯演、藝術展示會、自由市場、嬰兒車游行等八大板塊分布于廣場區、展示區、市場區、巡演區四個大區。新潟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已于11月23日閉幕,除了眾多文化藝術活動,“東亞文化之都”媒體交流活動還就如何以“東亞文化之都”為紐帶,加強三國城市媒體間的交流合作、推動彼此文化交流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12月19日晚在青島大劇院上演的《中日韓藝術之夜》文藝演出是青島活動年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和青島市文廣新局承辦的此次演出上,中日韓均派出了頂級藝術家,將各自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和音樂呈現在舞臺上。
序幕“島城的祝福”板塊帶來了青島精品藝術節目,如京劇《穆桂英掛帥》選段《捧印》、口哨表演《大海啊,故鄉》、“青島活動年”主題歌《愛的地址》等;韓國板塊“木槿花篇”中,扇子舞《花鳥風月》表現了韓國傳統舞蹈的高雅清麗,現代舞蹈《波巴》將傳統波巴旋律與現代演奏與舞蹈巧妙結合,《散調三首》則展示出長笛、玄琴、牙箏、長鼓等傳統樂曲的生命力;日本板塊“櫻花篇”由日本著名編舞平山素子擔任舞蹈總監。舞樂表演《八百萬》講述了生活在日本神話時代的“眾神”跨越時空來到人間的經歷。中國板塊“茉莉花篇”以榮獲了“金小丑”獎的雜技《騰·韻——頂碗》、中式芭蕾《茉莉花》、歌曲《我愛你中國》彰顯了傳統與現代深度融合的嶄新藝術面貌。
12月20日,雒樹剛、金鐘德和義家弘介分別向中國寧波市、韓國濟州道和日本奈良市授予“2016東亞文化之都”榮譽稱號。城市的積極意愿證明了“東亞文化之都”品牌的成功。在三國政府的共同引導和推動下,作為推動區域文化關系和諧發展、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著力點,“東亞文化之都”必將釋放出巨大的品牌效應。
尋求更多國際舞臺
提高東亞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三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中日韓文化合作應該是擁有世界外延的國際合作。隨著“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不斷增多,這些擁有共同文化身份的城市之間自然也將產生繼續交流與共同參與國際合作的訴求。如“東亞文化之都”和“東盟文化城市”“歐洲文化之都”之間開展對話、分享經驗,正是加強在國際舞臺上的互動和協調的創新之舉。
此間舉行的“歐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攝影展吸引了眾多與會代表前往參觀。展覽由2015東亞文化之都中國青島活動年組委會和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是落實文化部“關于加強東亞文化之都與歐洲文化之都交流對話”的具體舉措之一,中外攝影小組歷時3個月在15個1985年至1999年期間被評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城市進行采風創作,從上萬張作品中精選出150幅,系統再現了這些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城市雕塑。與此同時,韓國清州與“東盟文化城市”越南順化開展了交流,邀請其藝術團參加清州藝術節。日本新潟于10月下旬將日法城市文化對話拓展到中日韓法城市對話,中國文化部也組派了負責官員前往聽會學習。
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2022年,中國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在不遠的未來,世界的目光將聚焦東亞。這既是重大的國際體育賽事,是重大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平臺,也是與世界加強聯系和展示東亞文化的重要機遇。如雒樹剛部長所說,三國將把握機遇,做好設計、統籌規劃,以亞洲和世界的胸懷推進中日韓文化合作,為提高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而攜手努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