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0日訊 游歷大中華,悟道清源山。作為泉州人的母親山,清源山已經成為旅游勝地,享譽海內外。但是,你真的讀懂清源山了嗎?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他們背靠清源山,面向泉州灣,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浪潮中,用勤勞的雙手不斷翻新家園的臉龐——既有山的沉穩,更有海的激情。
走進清源山腳下的群山社區,妙妙發現,這里簡直就像一處別墅區。因此,若把群山社區比喻成小小的桃花源的話,其實并不為過。從2003年來,群山社區就不斷加強環境整治和景觀改造。寬闊整潔的道路、賞心悅目的綠色景觀、色彩炫目的三角梅……一改以往城鄉接合部喧囂、嘈雜的印象。
好鋼用在刀刃上 美麗社區這樣建
“社區要美麗,項目要跟上,資金要投入。從2003年到現在,我們總共投入超過1500萬元!”說起這些,群山社區書記陳淵源如數家珍,扳著指頭向海都記者一一道來。
上村和下村的監控系統及路燈改造安裝工程,已建設完成,投入資金7萬元;上村大壩建設投入資金約40萬元,現已完成建設;下村老人會道路翻建長約200米、寬約7米,投入資金約10萬元,現已完成建設;山院自然村休閑場所配套建設,投入資金15萬元,已經建設完成;玉井自然村籃球場連接立交橋道路及景觀建設,路長約100米、寬約8米,投入資金約50萬元,現已完成建設;社區各自然村路燈改造維修工程建設,投入資金16萬元,已完成建設;此外,社區還完善社區配套建設,添置辦公桌椅等,方便居民辦事。
當然,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社區的錢,本來就有限,美麗社區的建設又是一個長期的投入過程,因此每一分錢,都要花在重要的地方,要讓每個居民直接或間接受益。”陳淵源介紹,上面這些項目,在完成的基礎上,還需要不斷維護,才能讓居民覺得錢沒白花。
首先要搞好衛生 環境才適合居住
在進入群山社區的道路兩邊,挺拔的樹,就像在列隊歡迎一樣。“你注意看一下,這些樹下面,是沒有垃圾雜物的。”陳淵源說,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這里是城郊。
在有些城郊地帶,不時可以看到,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種了不少菜。不過,群山社區控制得很嚴,“我們約定,農戶門前必須要三包”。社區這樣做,就保證了房前屋后的整潔,沒有衛生死角;隔著不遠,尤其是在一些拐角處,總能看到垃圾車、垃圾屋、垃圾桶,為的就是讓居民手里的垃圾有地方可扔。
旱廁,也早已消失。“家家戶戶都有衛生間,但出于安全考慮,很多居民是會把門鎖上的。有內急的人咋辦?我們建了公廁!”這樣標準化的公廁,整個社區共有12個;污水排放管道基本覆蓋,并有連接口,可匯入主要排污管。
如果從高處看,社區每家每戶的宅院,其實跟別墅差不多,而且沒有亂貼亂畫。“我們的巡防隊和保潔員,都非常盡責,堅決不允許小廣告進入。”陳淵源說,這么多年,居民也都養成了“多看一眼”的習慣,發現不文明的行為,馬上制止。
積極辦理社保醫保 少有所樂老有所養
群山社區有個籃球場,逢年過節的時候,用處可大了。“這是配套的健身設施,一些器材,老人和小孩用得多一些,但打球這種比較劇烈的運動,就是年輕人喜歡的了。”陳淵源說,現在天冷了,人會少一些,但夏天的時候,大樹底下好乘涼,熱鬧得很。
社區里老人不少,那么,老有所養,要靠什么?群山社區用了巧勁,積極宣傳、辦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還有基本醫療保險。“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1.7%,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3%。”陳淵源說,老人難免有些老年病,醫療保險就能派上用場了;年輕人也有投保,一旦生病,可以報銷,就不會因病導致困境;交了養老保險,每個月都有錢拿,這對有些沒有勞動能力、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的老人來說,是一件挺體面的事,至少不用伸手從兒孫手里拿零花錢。
此外,社區共有9戶低保戶,每月都能按時領到保障金,平時社區還會經常上門慰問。“有病要治,沒病要防。小病發現得早,大病就來不了。”陳淵源說,社區還經常與衛生院接洽,定期組織居民免費體檢、免費看病等。
【名片】
群山社區位于泉州北門外,東沿清源山西麓向北至雙陽南麓,西側為普賢路;南與清源街道田邊社區相鄰;北至肖厝社區。位于社區的清源古道,是梨園戲中陳三與五娘經常穿越的古道,尚存施瑯將軍古墓(石將軍、石馬、石龜)遺址。
群山社區面積6平方公里,由玉井、竹腳、上村、下村、山院5個自然村組成,設7個居民小組,共410戶,常住人口1506人,外來人口3400多人,中小企業60多家。(海都記者 徐錫思 海都見習記者 王金淼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