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國中小學生正式迎來新學期開學的日子。相比往年,抗戰成為今年全國中小學“開學第一課”的主題。與此同時,中小學老師職稱評定大變臉;全國將設立102個藝術試驗測評區,以及多地拒絕高中借讀,出臺禁止擇校時間表等一系列新政策實行……影響和改變著這批00后的孩子和他們的老師。
□新華
“抗戰” 成開學第一課主題
瞻仰支援武漢抗戰的蘇聯空軍烈士墓;參觀中山艦博物館;漫步四條以抗日名將命名的街道——郝夢齡路、劉家麒路、陳懷民路、姚子青路……近日,武漢市紅領巾小學的開學第一課正式開講。一幕幕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畫卷和史詩展現在這些00后的孩子眼前,讓他們了解了許多抗日英雄的故事。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日前聯合下發通知,以“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為主題,在大中小學校組織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廣泛進行抗戰歷史、抗戰精神教育。
在遼寧省,東北育才學校組織多名學生,分成三個學生社會實踐小組,分別參觀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和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東北抗聯英雄李兆麟的女兒張卓亞女士還來到學校,向學生們講述了抗聯戰士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堅持抗戰長達14年的英勇事跡。
廣州市鐵一中學的150多名2015級師生在湖北宜昌的抗戰第一館——石牌抗戰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開學軍訓,和抗戰老兵面對面,和抗戰史專家面對面。
“借助紀念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契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知曉自己肩上的責任,能更好地把握現在的學習和生活。”授課教師東北育才學校高中部歷史老師谷海波說。
中小學老師職稱評定“大變臉”
“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針對1160萬中小學教師過去評職稱時的各種糟心事,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四大改革舉措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
據記者了解,以往很多地方的中小學教師最高職稱是副高,職業發展空間窄。尤其是一些小學老師,整天圍著學生轉,工作勤奮努力,但職業生涯卻有天花板,評起職稱來級別始終低人一等。那些身處農村的老師們,和城市老師相比,榮譽少、論文少、信息閉塞,評職稱難度更大。
更“要命”的是,加上評聘權主要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門手里,一些教學一線普通教師要想評職稱,還得和身在管理崗位的學校各級領導PK。評上了也要有空缺,才能聘上,才能享受相應的待遇。
這次改革將修訂評價標準,注重師德、實績和實踐經歷,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傾向,并對農村和邊遠地區教師傾斜。改革的下一步還要將分設的中學、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統一為初、中、高級。
一些教師接受采訪時表示,大學老師有科研任務,中小學老師沒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將以論文數量評職稱的制度延伸到中小學沒有必要。與其費盡心思發論文,不如將精力轉移到教學上,努力提升教學水平,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102個藝術試驗測評區“亮相”
教育部近日出臺《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全國102個市區縣入選“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名單之列。
這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中小學生今后都要“藝考”。此外,藝術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將作為“初中和高中階段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未來或對中考產生作用。
武漢市武昌區是此次試點區縣之一,武昌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藝術素質測評誰來評、怎么評等操作細則還未敲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證書不能直接作為藝術測評的依據。
記者采訪發現,《測評辦法》一定程度促進了家長在藝術培訓的積極性。沈陽是入選城市,一些家長表示,雖然目前中小學校也開設了鋁板琴、豎笛等課程,但針對藝術測評需要,自己會盡可能根據孩子特長和興趣為孩子選擇更多藝術培訓課程。
沈陽市渾南一中團委書記張寧表示,《自評辦法》等新規的實施,能更好促進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開展藝術與審美教育,但要確保測評落到實處,尚須進一步完善政策,同時強化管理、規范社會藝術培訓市場。
遏制擇校熱“發力”
新學期,各地紛紛推出遏制擇校時間表、實現優質資源真正共享等一系列舉措:
“廣州到2017年將徹底取消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廣州市副市長王東近日表示,“不允許通過任何手段,批條子也好,交錢也好,捐資助學也好,來達到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目的,義務教育就是就近免試入學,這是一定要做的。”
遼寧省教育廳今年也專門發文,規定普通高中(含民辦高中)招生全部列入計劃,并向社會公布。嚴禁以擇校生、借讀生、自費生、復讀生等名義高收費招收學生。公辦普通高中不得舉辦或參與舉辦復讀班等。
今年7月份,武漢市教育局專門召開會議,要求所有高中嚴禁跨類借讀并收取借讀費、學籍管理費。開學后教育局工作人員隨時到各學校班級進行抽查,對違規借讀者,發現一個清退一個。違反規定者,將予以通報批評、警告、停止當年評優評先、取消相關榮譽或資質等處罰。
漢口一位家長黃女士告訴記者,今年中招,她女兒被一所美術高中錄取,但她還是想讓女兒到市級示范高中借讀。誰知道一連跑了4所高中,都吃了閉門羹。在武漢市實驗學校門口,校方貼出告示稱“學校不辦理借讀手續”。一位值班的趙老師告訴記者,去年中招錄取結束后,有100余名學生來校登記借讀,學校會視情況招一些借讀生。“但今年還沒有登記一名借讀的學生。”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等教育界人士認為,應對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客觀需求和校際差異的客觀存在,各地必須標本兼治,加強違規行為治理的同時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促進入學機會均等,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公平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