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大學時所選的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就業方向。圖為日前在市教育局與泉州晚報社舉辦的2014年高校招生志愿填報咨詢會現場,考生與家長正在就報考志愿進行咨詢。 (陳起拓 攝)
金融專業一如既往地顯示著報考的熱度,同時,來自市公務員局的調研報告顯示,該專業由于適應面廣,選擇性多,今年依然登上就業綠牌專業,受到用人單位熱捧。另一方面,據記者走訪發現,該專業求職者所青睞的崗位與金融專業就學人數之間卻出現了供小于求的狀態。
□本報記者 黃文珍
熱度
金融人才需求大
近日,在市教育局與泉州晚報社舉辦的2014年高校招生志愿填報咨詢會現場,記者詢問到場考生和家長的意向專業時發現,金融學依然是大家優先看重的專業,選擇該專業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對這一專業感興趣,更多認為這一專業今后好就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據了解,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范圍較為廣泛,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業、咨詢行業、證券業等是該專業求職者青睞的行業,當然也有進入公務員隊伍或自主創業等。有數據顯示,金融專業畢業生可選擇職業多,專業對口率超過36%,同時薪資水平比較高。
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蔡小姐,2008年前往澳大利亞攻讀金融碩士研究生,2010年回國,在上海一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上班,去年進入泉州市一公職單位。在她看來,當時盡管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找工作也有一定的壓力,但是班上的同學最后都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金融專業就業面廣,選擇性大,又因為有著比較強的專業性,找工作有一定優勢。”蔡小姐告訴記者。
“整體來看,金融類人才需求量較大,崗位較多,就業前景較好。”市公務員局畢業生就業指導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入職者
靠人脈與業績“吃飯”
早上9點鐘,小吳進入銀行辦公室,辦公桌上摞著客戶送來的申請貸款的相關資料,小吳一天的工作是從對客戶申請資料的整理審核開始,之后將之送給領導批復。接下來約談客戶,拜訪客戶,打電話向潛在客戶推介自己和銀行,成為一天工作的主旋律。
金融學研究生畢業的小吳于去年7月份入職泉州一家銀行,成為這家銀行的客戶經理。近一年的時間里,他用“外表光鮮、內心辛酸”來形容入職以來的體會。作為外地人,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拉不到存款,沖不了業績,成為所有工作壓力的來源。有時他會想著跳槽,但最后他還是決定堅持下去。
“金融行業的工作壓力確實比較大。”業內人士王小姐告訴記者,以銀行為例,每一個初入行者,不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都必須從柜臺或客戶經理等一線做起,這已經成為銀行業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股份制銀行更是如此。具體要在一線做多久,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要看個人能力和機遇,然后提升到更高層級的管理等崗位上。
據王小姐介紹,由于學校的課程與實際工作無法做到完全契合,新進入者必須從熟悉銀行業務流程的一線做起。從事銀行業需要有足夠的協調溝通能力、強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抗壓性。
崗位
需求與供給不匹配
“家里人希望我能去銀行工作,覺得薪資待遇高。”今年金融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小蘇向記者抱怨,已經向好些銀行投了簡歷,要么簡歷沒有通過,要么筆試被刷,要進入銀行工作也太不容易了。
據了解,盡管金融專業就業面廣,但是一直以來,銀行業是眾多求職者熱捧的職業,水漲船高,隨著應聘人數的不斷涌入,銀行業的準入門檻也日漸提高,淘汰率也相應增加。
“盡管我們那時找工作有壓力,但是屬正常的求職壓力,比如條件不符合公司要求等,但這兩年金融業求職出現了提供的崗位和求職人數嚴重不匹配的現象,銀行更傾向于優中選優。”上述蔡小姐稱,“另一方面,求職者心理薪酬預期不斷上升,不像我們當年求職時,一個月2000至3000元的工資都能夠接受。”
“我們去年收到上千份簡歷,最終錄取了9個人。”一位在泉州一家股份制銀行供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該行招聘人數是按當年業績和產能來確定的,因此每年招聘人數不同。
據該業內人士介紹,國有四大銀行每年都會固定招聘100至200人,但他們收到的簡歷更是達到上萬件,其中的淘汰比例可想而知。
“現在要到銀行工作,本科算要求低的了。”上述王小姐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銀行招聘先經過網投篩選,然后筆試,接著是兩輪面試。有些銀行在網投階段就直接設限,例如要求“985”、“211”學校。在筆試、面試階段也有不同“待遇”,如“985”畢業生不需要筆試,“211”學校需要筆試和面試,而普通本科生則設更多關卡,過五關斬六將,最終能進入者為少數。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