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們生產的產品的營養成分,這些打假人竟然比我們還清楚。一些可有可無的標志,他們揪住了就不放,一些地方的執法部門態度曖昧,為了避免下架風險,我們只能主動認罰,花錢消災。”說起今年以來,在市場上屢屢遭遇職業打假人的“依法勒索”,晉江某知名紫菜加工企業老板李總就氣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
李總的遭遇并不是個案,有跡象表明,由一些職業打假人組成的特殊人群,正在借助近期出臺的各種新法規帶來的適應期,以此“勒索”不慎觸碰法規的泉州、晉江食品企業。而這一現象也引發了晉江市食品行業協會、晉江市工商局、質監等部門的高度關注,并展開積極的應對。
現象:老板充當救火隊長
“說起職業打假人頻頻發起的打假,還有動機、專業知識與認真,真的讓人咬牙吐血。但我也只能不斷充當救火隊長,發生一起滅一起。”國慶前夕,晉江市工商局、食品行業協會組成一個調研組,連續走訪了晉江十多家食品企業。其間,李總向隨團調研的記者講述了不久前該公司遇到一條讓人“吐血”的案件。
原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該公司很早就注意在食品外包裝上進行營養成分的標示。“原以為我們已經很注意細節,比較規范了,可這些人還是能找到空子。比如說香辛料類,法規也沒說一定要標出來,于是我們就沒標。不料,一些打假人拿著我們的產品,告上內陸某省的地方工商局,執法人員也沒說到底要不要標,只是說‘可以罰你’。聽到這句話,我們很快就認罰了3000元。盡管有律師說,這種處罰沒有明顯的法律依據,但是他們隔三差五到超市查你,找你麻煩,也夠你受了。比如北京一家超市一條碼起碼要二三十萬元,你進得很辛苦,一說要被下架,我們只能趕緊花錢消災。”說起這些打假人的手腕,李總既“敬佩不已”,又是咬牙切齒。
晉江另一家知名烘焙企業的營銷副總張先生也向調研組抱怨道,“這些職業打假人每每抓到把柄,總是故意買一大堆‘問題’產品,以此向企業索要高額賠償,甚至以向有關部門舉報為由,漫天要價”。
“經過我們的調研發現,確實存在一群職業打假人在全國各地市場,專挑晉江食品企業的疏漏,而且今年以來有明顯‘圍攻’晉江的針對性。他們確實是依法維權,但是其動機、手法值得推敲,有些是明里暗里敲詐企業。”晉江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調查:小小標簽十幾部法規管著
“現在各種法規太多了,食品標簽這么小的空間,要標注這么多信息,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疏漏。每次疏漏,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折磨,罰款賠償還是小事,就怕為此被下架。這讓我們都有點談標簽色變。以前我們企業有一點榮譽就印上去,現在什么榮譽都不敢再寫上去了,避免惹上麻煩。”李總的說法并不夸張。
“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相信,僅僅兩三平方厘米大小的產品說明標簽,竟然有十幾部法律法規、五六個執法部門同時管著。”最近,晉江市食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昌熙在接到企業類似的情況反映增多后,一查法規,這才發現這一特殊情況。
對于食品標簽標志屢次出現問題的原因,陳昌熙總結道,首先是食品標簽標志專業知識強,涉及多部門管理,各地執法部門對條文理解不相同,要求有差異。與食品標簽有關的技術標準和法規,除《食品安全法》外,還有《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GB13432-2004)、《食品標識管理規定》、《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十多部法規。主要管理職能部門有質量技術監督局、檢驗檢疫局、工商局、衛生局等。
今年密集“圍攻”晉江食企
根據晉江市工商、質監等部門的反饋,今年以來,全國一些職業打假人通過信件、電話等方式,對晉江食品企業進行“惡意攻擊”的案件突然劇增。“這些職業打假人往往比我們執法部門還專業,他們大多是在‘敲詐’企業無果的情況下,轉而向企業所在總部的執法部門投訴。而按照規定,我們必須展開查處,在規定時間回復,甚至還要給予獎勵。”晉江市工商局一位參與此次調研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本次調研組的重要成員陳昌熙總結說,近年食品標簽標志的條文內容更改過于頻繁,而預留給企業更換外觀包裝的時間太短,通常要求企業一年內要全部換新包裝。而食品行業有明顯的淡旺銷售季節,很多食品包裝袋通常要兩年多才能處理完,且食品包裝袋占生產成本較大份額,太多庫存如全部銷毀是嚴重浪費并造成環境污染。因此過渡期到,企業仍將未銷售完的此類產品,銷往執法部門監管較薄弱的流通及農村市場。
“再者,各地出臺太多的舉報打假獎勵政策,社會上逐漸形成較多的職業打假專業戶,而品牌企業或食品行業較發達區域內的企業常成為首選目標。”陳昌熙發現,職業打假專業戶很多是親朋好友介紹入行并相互商談案件處理情況,致使同類案件會在不同地方重復被敲詐勒索,如勒索不成功則會將同類案件同時向不同的執法機構惡意舉報,甚至向原產地的執法部門舉報。如執法部門不及時處理,其還會繼續向上級主管部門控告執法部門行政不作為。
應對:向地方政府打報告求助
在走訪了部分企業后,調研組還發現,在網絡信息快速發展,但網絡監管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規模企業怕形成負面影響,通常主動向職業打假人妥協,并支付補償金;而中小企業品牌意識不強,會任其發展。“前者會讓職業打假人更加貪婪,后者將影響整個晉江食品區域品牌形象,二者的解決方案均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我們已經形成一份報告給晉江市政府,建議由市食安辦牽頭,組織質量技術監督局、檢驗檢疫局、工商局、協會共同組成規范食品包裝標志指導小組,協助企業嚴格把關食品包裝標志工作,統一開展法律法規、專業知識培訓;統一引導食品企業依法設計外包裝;統一將外包裝設計送到指定部門備案及審核,杜絕違規的包裝設計流向市場。”晉江市食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昌熙還建議,指導小組將各地舉報晉江市食品企業標簽標志違規的案件統一匯總并進行分析,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對職業打假人的惡意舉報、惡意損壞企業形象或敲詐勒索行為應及時移交給公安部門進行嚴厲打擊;對首次違規的食品企業或有特殊原因造成的違規行為應從輕處罰,并指導按規范做好標簽標志工作;對屢教不改的違規行為應從重處罰。”陳昌熙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