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西生態農業與經濟發展研討會”在南平舉行。在研討會上,政府部門官員與專家代表認為,在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日益成為各地的路徑選擇,發展生態茶,則成為茶業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
記者從福建省農業部門了解到,2012年,福建茶葉總產量達32萬噸,毛茶產值150億元,均居全國第一位,全省涉茶人數超過300萬人。但是作為茶葉大省的福建,生態茶的發展步伐并不快。
“醒得早,起得晚”
著名茶業專家駱少君在研討會上表示,茶葉的基礎是生態,必須保證茶葉從大地上生產出來就是安全的,農殘、重金屬和所有衛生指標都是安全的,這關系到整個茶產業的命運。在駱少君看來,一些地方把經濟效益作為第一目標,不注重生態環境和產業的可持續性。
福建的生態茶發展面臨“醒得早,起得晚”的尷尬。早在2002年,安溪縣大寶峰茶廠就敏銳地發現,生態茶將會是茶葉消費市場的一大趨勢,于是開始投資種植有機茶。但隨后的市場中,由于消費者更多關注茶葉的口感,茶葉的質量衛生安全問題被忽視,這家茶商的有機茶一直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多是供給北京等省外以及國外的茶客。
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投資生態茶嘗到了一絲苦澀。同樣是在2002年,該公司在永春縣物色了一塊1170畝的基地,投資種植生態茶葉。但隨后的幾年,這家公司發現,生態茶葉的產量只有同面積普通茶園產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市場培育較為漫長,市場上大多數做生態茶的茶商都是虧損的。據該公司透露,這些年發展生態茶投資上千萬元,但每年卻虧損數百萬元。
近年來,不少福建的茶企包括華祥苑、八馬茶業等知名企業,都曾砸下重金打造有機茶。茶商滿懷激情大舉投資,但市場回應卻很冷淡,賠錢賺吆喝是常態。
在市場上,打著生態概念的茶葉售價比普通茶高30%左右,但是茶商反映,其成本至少要比普通茶高出5倍以上。福建省種值業技術推廣總站有關負責人認為,發展生態茶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一家一戶分散式生產經營模式是一個很大的障礙,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建立示范點,要讓農民切身感受到通過生態改善,農藥少噴了,茶葉質量提高了,整個市場也培育起來了。
在茶界專家看來,發展生態茶業,要從改變茶農的思想觀念起步,從短期利益驅動的意識中走出來,可以向臺灣的茶農借鑒經驗,在實踐中慢慢改變。
生態茶業苦盡甘來
在專家看來,福建的最大優勢就是生態,并縣素有“茶樹良種王國”之稱,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比例達95%以上,為發展生態茶業奠定了良好基礎。福建農科院專家稱,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長。廣闊的市場前景,讓越來越多的生產者走上有機生產之路。
“建立生態茶園,是茶區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華僑茶葉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邵曙光在研討會上表示,基金會設立了“多維生態立體茶園改造專項基金”,并建立了示范基地,做到不使用農藥、化肥,從而實現茶葉的有機化生產,促進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南平市,當地政府部門提出了打造“武夷生態茶”品牌,并且出臺了《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全面推行茶園標準化建設。據了解,邵武綠園茶企從2004年開始生產有機茶,自有茶葉基地3000畝左右,其有機茶還獲得了德國BCS認證,茶葉品質高,廣受認可,出口貿易值逐年遞增,現年產量呈30%遞增,走在了閩北的有機茶隊伍的前列。
品品香福州店店長紀相濂介紹說,一般消費者不會有意識去購買有機茶,但通過店員的介紹后,注重健康理念的消費者大多會選擇有機茶,部分有機茶甚至被作為高端禮品相贈。
福建省茶葉學會的有關負責人表示,從福建發展生態茶的企業實踐來看,生態茶業的發展需要加快推進生產標準化工程,努力實現茶園管理及加工制作的現代化。已經涉足生態茶葉的茶商對未來也極有信心,在他們看來,雖然生態茶成本高,投資周期長,但隨著人們生態消費觀念的日益增強,生態茶業一定會迎來春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